遏制和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2年04月22日 09时20分

  近段时间,各地在推进复垦复耕过程中出现一些乱象,如“水泥地上种红薯”“劈开山头造梯田”“鱼塘被填造地”等,受到舆论关注。推进土地复垦复耕的目的在于,通过整治措施,使因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遏制和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之所以出现上述乱象,与某些地方政府长期政绩观扭曲,企图通过弄虚作假应付上级执法部门督查脱不开干系。背后反映出部分地方政府并未真正意识到守住耕地红线、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2021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创历史新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继续向好。但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求仍将处于一种紧平衡态势。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地缘冲突导致的粮食紧张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一些国家的基本民生。因此,只有稳住国内粮食生产供给基本盘,才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我国耕地资源稀缺,人多地少,供给不足。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提高耕地质量、挖掘潜力增加耕地,是实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前提和基础。

  虽然近年来我国耕地保护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保护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健全强化,但保护耕地仍面临挑战。耕地面积减少有多种原因: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导致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强劲;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人口数量减少,造成部分耕地出现撂荒抛荒现象;此外,由于种粮收入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下降,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时有发生。

  18亿亩耕地红线是确保14亿人口饭碗的最基本保障,必须把加强耕地保护建设摆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决不能弄虚作假。

  首先,要认真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按用途使用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继续实施“占优补优、占多少补多少”的耕地补偿制度。其次,切实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依法加大对乱占滥用耕地行为的处置打击力度。再次,加强法律层面顶层设计,将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红线纳入相关法律。最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效提高种粮效益。只有提高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种粮效益,才能真正稳定粮食生产。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