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入市 除了有“额度”,更要有“意愿”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2年05月25日 09时19分

  日前,银保监会披露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险资配置于“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仅为12.13%,创2019年以来新低。

  引人注意的是,过往10年,险资历次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创新低后,都会经历“修复”过程,并随着牛市到达阶段性高点。例如,2018年,险资配置于“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创下2015年以来新低,但此后两年,A股迎来慢牛行情,这一比例也回升至13.8%的高点。同样的“剧情”也在2012年至2015年上演。

  “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虽然目前还无法判断短期内险资配置于权益资产的比例是否会进一步创新低,但长期看,该比例已经处在历史低位,险资有大量“弹药”可用。

  按监管规定,险企投资权益资产的比例最高可达上季末总资产的45%,从实际操作来看,头部险企该比例普遍可到35%,上限较此前大幅提高。

  但绝大多数险企的“额度”并未使用完,且距上限的空间不小。例如,去年年末中国太保“权益投资类”仅占投资组合的21.2%。大家资产总经理吴剑飞近日更是表示,据银保监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保险公司配置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距离监管上限还有较大空间,按照30%的平均比例上限,扣除其他权益类资产后,预计还有接近10%的提升空间,加仓“弹药”充足。

  险资体量巨大,即使小比例加仓,也会为市场引入大量“活水”。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末,险资运用余额达23.5万亿元,即每提升1个百分点,至少有2000亿元增量资金“入市”。

  当然,险资入市进行权益类投资,除了有“额度”,更要有“意愿”。

  去年以来,一些险企担忧A股市场估值泡沫化,逐渐降低了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今年一季度,随着权益市场波动加剧,叠加疫情等因素冲击,险资收缩了权益资产配置比例。这些操作无可厚非,因为险资本身属于负债资金,其既要考虑偿付能力监管要求,也要权衡资产负债是否平衡,更要顾及经营效益。

  不过,现阶段,影响险资入市意愿的一些负面因素正在消退。从估值层面来看,经过今年前4个月的估值回归,不少资产已经较为“便宜”。近期,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泰康资产等在内的险资巨头纷纷表示,目前A股、H股的估值较低,具备匹配价值。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今年以来稳增长政策不断加码,提升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5月23日召开的国常会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

  相关监管机构也动作频频,一方面,从政策层面为险资等长期资金入市扫除障碍;另一方面,监管多次发声鼓励险资入市。今年以来,国务院金融委、银保监会、证监会等先后发声,引导险资等长期资金入市。5月13日,银保监会连发两项新规,引导险资入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近期,平安资管、国寿资产、人保资产、新华资产、太平资产等众多头部保险资管公司均公开表态,将把握时机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力度。(苏向杲)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