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更多市场主体恢复活力、经济发展恢复元气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2年05月26日 09时20分

  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多个受到疫情冲击的区域,都在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在经受了严峻疫情挑战的上海,全市9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复工4400多家,占比接近50%。已公布的4批5000多家重点企业“白名单”,整体复工率超过70%。

  从表面上看,各地的复工率都在不断攀升,疫情防控较好的区域已经恢复到了90%以上。但对生产企业来说,比复工率更重要的是人员到岗率、产能恢复率。只有大部分员工到岗了、机器充分开动起来了,实体经济才能加速“回血”。只有企业达产了,经济才能真正稳住,更多人的生计饭碗才能保住。

  目前来看,复工企业的达产情况不容乐观,部分企业的达产率只有30%左右。如果产能迟迟不恢复,不但会导致短期内的产值下滑,还会丢失客户、丢失市场,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推动市场主体“复工又复产”,要抓好产业链的协同复工。现代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社会大分工环境下,每一家企业从事某一项专业的工作。有时候,一个关键零部件的供应跟不上,会造成一个大型制造企业生产停摆。抓复工复产要有协同思维,要尽可能地推动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同步复工复产,既保障原材料的供应,又能让产品销得出去。

  推动市场主体“复工又复产”,要抓住关键节点发力。从目前情况看,快递物流的畅通、稳价是企业复工复产的主要诉求之一。一家制药企业反映,疫情期间,从江苏昆山到上海浦东,拉一车原料的运价比货物本身还贵。现在运价虽有所回落,但仍然是正常水平的一倍以上。G7物联平台的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与上海有密集货运往来的地级市有218个,占全国地级市总数的近3/4。进一步打通物流大动脉,是对企业复工复产的重要支撑。

  推动市场主体“复工又复产”,应该体现在政府的考核指标上。疫情防控的应急处置阶段,对阳性感染者和相关风险人群要做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转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对市场主体的复工复产要做到“应复尽复”,对复工人员要做到“应返尽返”。不能把感染人数作为考核基层政府的唯一指标,更不能以防疫为由层层加码、人为设置障碍。

  未来一段时间,各级政府部门要抓紧稳链、固链、强链。要推动大企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链带动作用,使得上下游企业都能动起来、活起来,同时也要积极听取中小企业的意见诉求。通过快速响应各行各业复工复产的需求,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加快打通堵点痛点,引导广大企业探索适合自己的复工复产方式,推动更多市场主体恢复活力、经济发展恢复元气。

  半月谈评论员 何欣荣 龚雯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