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端午民俗节,为何“冰火两重天”?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2年06月08日 10时16分

  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饮雄黄酒……刚刚过去的端午节里,诸多传统民俗寄托着人们祈福平安、驱邪消灾的美好愿望,也唤醒着烙印了千百年的华夏民族集体记忆。近年来,为传承文化、发展旅游,不少地方办起端午民俗节,不过有的热热闹闹,影响力辐射周边地区;有的虽然花了力气,却缺乏人气、口碑欠佳。

  同是端午民俗节,为何“冰火两重天”?什么是办好民俗文化节的正确“打开方式”?从一些地方越办越红火的端午民俗文化活动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首先,要找准定位集中发力。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不少地方都有着悠久历史,不缺文化积淀。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吴越文化、稻作文化等都是历史传承的文化瑰宝。然而嘉兴的民俗活动一度缺乏统一主题,制约着影响力的提升。直到2006年,嘉兴聚焦当地粽子文化和伍子胥传说,集中力量打出端午文化牌,民俗活动“散”的问题方得破解。这提醒我们,只有聚焦重点,精准定位最有特色、最具潜力的核心文化优势,才能将各类资源攥成拳头,打出文化品牌影响力。

  除了精准发力,还要注重活动系统性。在广东省佛山市,端午民俗活动系统而丰富:顺德大良金榜牛乳街美食文化、南海西樵山“半山扒龙船”和“水云间音乐季”等民俗活动精心设计、联合发力、形成声势,成了端午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的生动载体。应该看到,随着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端午节并不缺几个粽子、几杯雄黄酒。如何充分展现传统文化实质内涵,把“虚功”做实,才难能可贵。而成体系的丰富活动,便是传统文化绽放异彩的舞台与出口。

  既保留传统又推陈出新,也是民俗文化迸发活力的关键。道理都懂,难在实践。湖北省黄石市东方山景区推出答题赠香囊、趣味DIY等创意活动,瞄准传统文化与大众趣味的“接口”,受到欢迎。除了内容创新,还要更新展示方式。尤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地方民俗旅游遇冷。如能适时灵活调整策略,拓展线上直播、直播带货等形式,便可能在网端聚起人气,为传统民俗开拓新舞台。

  钟爱一个节日,很多时候是钟情于它饱含的岁月味道与浓浓乡愁。从这个意义上讲,留住传统节日的热闹,就是留住了记忆、留住了乡愁、留住了人气,也为地方发展留出了软实力。期待越来越多的传统民俗活动能做出品牌、融入生活、越办越火,既成为游客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农民增收致富的好产业,也成为乡愁记忆与文化根脉的传承依托。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