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也面对着层出不穷的网络骗局,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心理,步步设套,诈骗的手法也不断翻新,让人防不胜防。
帮匹配、退息费骗局再次出现
在金融市场,消费者可能会面临相关问题:如何甄别虚假诈骗信息?以法律援助或教程分享的诈骗黑产风险如何有效规避?相关从业的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金融产品用户急切、焦虑的心理,进而展开骗局,对金融产品用户实施单次或连环的诈骗。
近期,有黑产从业人员,在网络平台大肆发布所谓法律援助、代理投诉、匹配下款、退息退费等信息,以短视频平台、贴吧论坛为主阵地,进行扩散传播。他们以“帮忙匹配下款”“代理投诉”“退息退费”等为诱饵,利用用户的急切、侥幸心理,诱导受害人添加QQ、微信后聊天,并获取一系列身份信息,随后向用户索取钱财,对其进行诈骗。
「匹配下款」类金融诈骗多发生在用户在平台申请借款时,常出现在因自身比较急切,且对于信用资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诈骗分子利用用户处境,通过向非法金融信贷平台导流,或骗取用户个人信息后缴纳相关费用实施诈骗。
「停息挂账」类金融诈骗已经形成了固定诈骗套路,有的通过虚假宣传标榜自己可以“代理投诉”,以提供法律服务为借口伪造假证明;有的宣称自己可以进行征信修复,利用欠债人对逾期征信的焦虑、害怕情绪,伪造材料威胁金融机构修改信用报告或是欺诈欠债人来以谎瞒谎。该类诈骗最容易瞄准的受害人是在平台借到钱后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了还款难问题的用户。该类用户因自身处境,极易盲目在网络上搜索协商、延期等信息,而歪门邪路的“反催收”潜滋暗长,逐渐显现多样化、组织化的专业犯罪性质,已逐渐形成一条庞大的灰色产业链。
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不法分子伪造中国银保监会官方文件、不法网站假冒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发布带有“银保监会认证”“中国银保监会”等不实信息内容的假文件,骗取用户信任后,以「代理」、「协商」、「抽成」等名义向消费者实施诈骗。这些行为严重侵害了金融消费者权益,并损害了相关监管机构声誉,对金融市场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官方呼吁理性明辨
匹配下款、停息挂账、退息退费等黑产从业者,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的良好正常秩序,并浪费、挤占了用户的真实诉求通道与空间。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的2022年第4期风险提示金融消费者小心金融诈骗,并再次申明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是金融监管机构职责,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不会向消费者收取任何名目的费用,消费者理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警惕不法分子套取信息、转账、收费等行为,谨防上当受骗、资金受损,如发现此类涉嫌诈骗犯罪线索,应立即向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报案或反映。
公安机关部门也曾提醒,金融领域诈骗陷阱多多,消费者需要时刻擦亮双眼。通过合规官方渠道表达合理诉求,避免陷入黑产从业人员的编织的谎言陷阱。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