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游”中“学”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坎里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2年07月22日 10时01分

  □曹 铮

  暑期来临,在南京各大文博场馆、景区景点,时常得见中小学生亲子研学游团队。与一般旅游团不同,研学游以学生为主体,以“边游边学”的形式,在社会实践中增加见闻阅历。(7月5日 新华网)

  南京六朝博物馆推出的“文物演讲训练营”一经推出就爆满;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推出的“梅园红——阅读四史”社教课堂和红色研学之路等实践活动线上推出后“秒光”;浙江宁波保国寺暑期共开设27期青少年暑期研学营,一上线就被抢光……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等地因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成为各类暑期研学游“相中”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综合分析,这种“教育+文化+旅游”的跨界融合研学游之所以持续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首先是因为满足了多方面的社会需求,因而具有内生动力。与一般旅游团不同,文博研学游以学生为主体,以“边游边学”的形式在社会实践中增加见闻阅历,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全新内容和创新方式,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能够起到有益的作用。同时,研学游迎合了家长的需要,暑假如何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于家长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让孩子在“游中学”能够实现旅游和学习的双重目标,所以暑期是研学游的高峰季。此外,青少年是文博设施的重要用户群,研学游十分有利于盘活文博资源,激活文化旅游市场的效果明显。

  其次,研学游也得到了政策支持。早在2015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提出“把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机结合”;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拉开了中小学生研学游的大幕。显然,政策支持为文博研学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素质教育理念普及以及坚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研学游已经成为新兴的文化传播方式,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经过几年的发展,文博研学游已经从初始阶段的简单参观游览,逐渐向实现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转变,力求在“游”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盘点近年来文博研学游的形式,体验式活动、互动交流、考古探险、技能学习等繁多的形式,本质上都属于在市场引导下开发出来的新形式,其内涵和外延难以明晰界定。随着文博研学热的到来,市场乱象也逐渐显露。比如,用讲野史的方式“戏说”文物,甚至张冠李戴;课程设计“纸上谈兵”,不去文博机构踩点,仅靠网上搜索资料制作课程单,让学生在博物馆“寻宝”等。

  文化的融合也好,旅游的助力也罢,说到底,研学游的本质还是“教育+”。如何在“游”中“学”,有效发挥教育功能,是需要多方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研学产品的开发、实施等全过程不能脱离“学”这一关键词。其次,应加大研学产业人才培养和储备力度。再次,需加大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力度,邀请专业人士深度参与课程设计、研学点选择等。更重要的是,应尽快建立监管机制,细化监管责任,出台评价体系,对课程质量、安全措施等方面进行监督考核,积极推进行业良性发展,让“游”中“学”这一创新形式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坎里,这才是文博研学游的“正确打开方式”。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