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新的路径和模式,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2年08月09日 09时39分

  在日前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人士指出,十年来,各直属高校累计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44.35亿元,帮助引入企业663个,引入企业实际投资额151.6亿元;累计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44.01亿元。一直以来,高校充分发挥学科、科技、智力和人才等优势深化产业帮扶,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推进乡村振兴,最基础、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教育部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引入专业力量等措施,有效实现了帮扶地区产业的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和品牌升值,让很多帮扶县、村集体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今,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高校应突出重点工作,将产业帮扶向纵深推进,积极探索新的路径和模式,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现阶段,我国乡村产业在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方面仍不够强,产业发展还存在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等问题,品种、品质、品牌水平较低,同质化,营销不突出。为此,高校产业帮扶要“立足特色优势,遵循客观实际”,既要发挥高校特色优势,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来进行帮扶,又要立足乡村实际打造特色产业。比如,做好专门服务乡村振兴的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努力做好调查研究,产出一批优秀的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应组织规划类、设计类等相关的专业力量,按“一县一业”发展格局,立足县域富民产业,编制县域产业品牌规划,打造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品质,打响产业品牌;持续开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工程,在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转型升级上做文章;组织科技专家,利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信息技术、溯源技术提高农产品现代化加工与质量安全水平等。

  此外,在帮扶过程中,还存在农副产品照顾式“包销”问题,长期来看,这将使得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能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为此,高校在帮扶中要注重长效与长远,变“输血”为“造血”,在帮助乡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同时,注重人才在产业提档升级中的重要意义。未来,高校要常抓教育帮扶这个重点,把基础教育做强做精,为乡村振兴人才提供源头;应推进涉农高端人才培育以及知农爱农的情怀,让青年学生愿意投身并扎根到乡村振兴之中。应加强基层干部、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人才等的培训与帮扶,为乡村产业振兴夯实人才蓄水池。高校还要进一步动员师生员工、协调校友企业资源,巩固发展引资引企、校内外组团帮扶的机制,补齐补足乡村产业发展中的短板。 (王永伦 来源:经济日报)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