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盲盒”式读书,往往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2年10月18日 09时51分

  “我发现,很多人读书其实是那种开盲盒式的读法!读之前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能带给自己什么,完全没有概念……”谈及读书,某职业读书人最近在其微信朋友圈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她讲了一件事例。一次,她指导一位书友阅读,让其选一本练习书来操练深度精读,没想到这位书友选书的理由很任性,仅仅由于一本书书名很简洁,还有通体墨绿色的装帧很喜欢,于是就不假思索地选来阅读。结果可想而知,这位书友越来越读不下去,终致半途而废。

  众所周知,如今盲盒经济颇为流行,不少人热衷于买盲盒、开盲盒。盲盒中具体装的什么商品,事先并不确知,消费者完全凭借着一股冲动,秉持一份美好的期待行事。对于到手的盲盒,拆开来契合己意,自然皆大欢喜,可如果盲盒中的商品自己根本就不喜欢,那无疑满心失落,随手丢弃一边,既浪费钱财又耗费精力,还可能影响到自己原本的好心情。

  一些人读书犹若“开盲盒”,根由还在于他们读书时缺乏明确具体的目标。读书,对其而言不是基于“得到什么”,而是满足于“读书”这种行为,似乎只要读了就没有荒废时光,只要读了就能跟上周围人的步伐,只要读了就能让自己摆脱焦虑实现成长。不得不说,如此“开盲盒”式读书,往往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如果说,以前由于物质文化条件匮乏,好书难觅,热爱读书者但凡碰到一本书便饥不择食,读得如痴如醉尚可理解,那么,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如今可读的书实在太多太多了,一个人只要乐意,几乎可以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读书越得讲求目的性,得有所选择,否则势必事倍功半,没准还可能因此而挫伤自己的读书热情,令之与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日渐疏远。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知名新闻人邓拓就在其《不要空喊读书》一文中忠告读者,“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就赶快到图书馆去找有关的书籍……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也会培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舍此以外,别无路子可走”。读书,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真的很重要。

  难怪在许多成熟的读书方法中,都强调要带着目标与问题去读。当一个人抱定明确的阅读目标,才能更好地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进而以积极的阅读姿态,有意识地在读书过程中勤于思考,努力找寻问题的答案,如此才可能更好地提高阅读效率,尽可能做到读而有获。

  读书,需要明确阅读目的。不得不说,面对浩如烟海的阅读内容,在开始读之前还需事先了解一本书。只有对自己准备读的书籍有了大致了解,才会少走弯路,尽量使所读内容与自身阅读目的相合拍,“所读即所需”。为此,需要读者善于略读,通过翻看书籍的目录、前言、后记,大致浏览一下书中内容,据此独立做出阅读取舍上的判断。现在有不少人习惯于跟风阅读,习惯于将阅读取向交由别人来替自己主宰,这是要不得的。

  当一本书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得想想自己要的是什么,得先看看这本书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菜”,别总是抱着“开盲盒”的心态随意开启阅读旅程。这样,我们就能不断与自己心仪的书交朋友,就能在阅读中体味美好,收获丰盈。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