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拼低价也要拼服务,冲销量不如冲口碑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2年11月02日 09时43分

  今年“双11”购物节刚开始,就有平台发出“开卖1小时102个品牌销售破亿元”的喜报,消费者反倒有点冷热不均:有的积极领券凑满减,有的因为“太烧脑”无动于衷。

  从晒单来看,有消费者通过细致谋划,把满减、签到红包、客服优惠券等优惠规则都用足,“双11”确实有不少心动好价。可当初“双11”一战成名是因为直接5折的无门槛优惠,为啥后来不再直接打折,非要把优惠搞得这么复杂?这背后,有个概念叫“价格歧视”。繁琐的优惠券规则就是要筛选出对价格敏感、愿意多花时间的消费者,和对价格不敏感、时间宝贵的消费者。这样一来,到处领券晒单的消费者帮商家完成了造势预热,而懒得费心思领券的消费者花了高价。

  算盘打得响,尺度拿捏不好,就容易因规则复杂、虚假宣传引发消费者抵触。近几年平台推出的各种玩法,乍一看优惠多多,算一算套路满满。用户吐槽很形象:这些设计规则的人是欺负我们没有学过数学吗?

  针对“双11”乱象,每逢大促,市场监管部门都要发布网络促销规范,可三令五申,收效不佳。今年又有媒体发现部分商家继续搞先涨价再降价的套路,有的商品一周反复调价4次,总价2000多元的商品,预售价格比促销前还贵了230元。

  如今,中国经济发展正向更多依靠国内循环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转变。经过10多年培育,“双11”已成为具有一定风向标意义的消费节点。一到10月底、11月初,消费者买东西的时候总会下意识地想要不要等“双11”,商家也愿意用低价冲业绩。这种能撩动神经的期待就是“双11”的价值。不仅如此,“双11”还是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其他行业通过与电商合作,提升了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消费节点,依然存在阻碍消费的行为,这样的“双11”似乎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双11”要想继续嗨,就得认真改。眼下流量红利见顶,企业急需借大促的东风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要担起这个重任,“双11”拼低价也要拼服务,冲销量不如冲口碑,可能需要用包含新鲜体验、物流、售后在内的整体性价比,再度打动消费者。

  比如,从近几年中消协发布的“双11”舆情报告来看,消费者对物流、退换货等售后反映比较强烈。“双11”前夕,有的平台推出了全场包邮,还有的平台升级了运费险,退货运费全免。用几块钱的邮费或运费险撬动成百上千元的销售额,平台和商家是划算的。还有,消费者一直很头疼快递员不肯送货上门。从菜鸟提供的数据来看,一单补贴1元多钱就能有效激励快递员送货上门,换来消费者收货体验的大幅提升。如果这些服务能够减少消费者的犹豫,激励他们下单,“双11”也许能扛起展示消费信心的大旗。

  “双11”曾经探索过中国互联网的峰值。事实证明,当时的峰值就是后来的常态,移动支付、网络交易、快递物流等基础设施在一次次极限承压中快速完善,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现在,“双11”能不能探索购物体验和消费者权益保障的“峰值”,让中国成为全球网购最放心、最省心、最舒心的市场?这可能比便宜几十元钱更重要,也更有意义。(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颖)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