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挖掘古籍的当代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2年11月11日 10时11分

  中华文化数千年延绵不绝,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进行古籍整理而薪火相传的

  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不久前,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印发《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明确此阶段全国古籍工作重点方向、重点任务,部署安排一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这是自1958年古籍小组成立以来编制的第八个中长期规划,对推进古籍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古籍工作不仅仅是学者为之皓首穷经的一个研究领域,更是一项事关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助力民族复兴的重要事业。中华文化数千年延绵不绝,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进行古籍整理而薪火相传的。《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规模宏大的古籍整理工程影响深远,不仅彰显中华民族热爱文化、崇尚知识的精神底色,更在人类文化传承方面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古籍事业发展迅猛,从保护到整理、从研究到出版、从人才培养到大众普及,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目前,我国每年出版的古籍整理类图书有1800种左右。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完成古籍普查登记数据270余万部,累计修复古籍超过385万叶,培训古籍从业人员1万余人次,制定颁布古籍保护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7项。这些新进展、新成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丰富的基础性资源,也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对古籍事业而言,首先要在做好整理、保护等工作的基础上,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传统文化生动活在当下。近年来,一大批结合当下审美习惯、表达形式的文化产品涌现出来,助推更多文化典籍走入寻常百姓家。比如《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生动活泼、有益有趣,赢得广泛好评。还有一些传统文化爱好者以古籍记载为依据,复原传统服饰、再现古书中的餐饮、利用古籍中的字体打造艺术字。这些创意,为古籍的活化利用探索出更多新途径。

  让古籍走进现代人生活,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的魅力,只是古籍活化利用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籍经典里蕴含的一些思想观念,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和当今时代仍具有高度契合性,需要进行更充分的阐释转化。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呈现方式,使之融入国民教育和日常生产生活,才能更好地挖掘古籍的当代价值,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滋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古籍研究,梳理中华文化的精神脉络,让古老的中国故事从泛黄的旧纸页中走出来,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搭建好古籍典藏通往当代受众的桥梁,定能把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既擦亮当下人民幸福生活的文化底色,也为后世子孙留下无与伦比的文化遗产。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