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2年11月25日 09时51分

  □刘采萍

  在生活小区附近的临街茶社里,不仅能看到名家作品,还能和名家面对面交流,简直就是家门口的“文化客厅”——今年以来,石家庄市以创建市民身边的文化名家工作室为切入点,探索打造52家涵盖书法、美术、戏曲、写作、音乐等多个门类的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河北日报》11月13日报道)

  近期,从古都开封、南京到国际化大都会上海,全国许多城市都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客厅”。这种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往往利用现有的市场主体和空间建立,与典型的图书馆、博物馆不同:在这里,不仅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还别有一种令人舒适惬意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因此被形容为“客厅”。

  为了城市文化可长远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各地都渴望有更多“文化客厅”红起来、火起来,成为城市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象征与符号。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文化客厅”,才能让这些公共空间带给人宾至如归的体验,产生持续影响力,进而增益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态呢?我们不妨从身边现象入手,归纳一些规律。

  首先,既为城市“文化客厅”,当以城为家、以文为本、以客为尊,不能自说自话、自恋自嗨,把所谓的标签、形象或利益,放在以文惠民、聚客传文、宾至如归的根本宗旨之上。

  这些年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受到重视,但也偶有一些文化场所或机构的做派令公众反感:所谓举办群众文化活动或展会,只是走形式摆拍几张漂亮照片罢了,其实文化空间的大门对普通老百姓是关闭的,让人感到冷若冰霜;还有一些挂羊头卖狗肉,文化搭台“生意”唱戏。这样的文化空间久而久之终会门可罗雀,落得个自嗨了事,更有甚者还会严重破坏文化经营的生态环境。

  人人皆知“文化客厅”里的时光,是寻常生活不是作秀表演。打造有品位、接地气的“文化客厅”,当尊重主持者、文化人的意愿,不能强人所难,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千“厅”一面,或者干脆弄虚作假。不得不承认,现在有些地方打造文化空间有点荒腔走板:把文化当幌子,作秀当目的。这些“文化空间”惯常使用的招数伎俩,无非是招徕几个网红,蹭些与文化不相关的热度,推几波无聊热搜……如此“文化”的结果,往往是“朋友圈”里红极一时,却把真正关心和热爱文化的人,“误伤”了一大片。

  有生命力的文化空间或者文化沙龙,都有真正珍爱呵护文化的守护者。正如让人流连忘返的“客厅”,都有真诚热情的主人一样。建设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尚在探索之中,什么样的城市“文化客厅”能够火起来,我们尚待尝试和检验。但前车之鉴,“文化客厅”不能追求“看起来很美”,要把对文化的真诚和坚守放在首位。

  公众需要“文化客厅”,皆因真诚的文化空间和文化活动,能够凝聚社区成员与社区力量,振奋我们的精神以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以平等开放的胸怀和久久为功的恒心来兴办城市“文化客厅”,才能打造出自信卓越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避免陷入自娱自乐的尴尬境地。

  愿更多城市都有属于自己家的“文化客厅”,也愿这些“文化客厅”品位高雅、生机勃勃,真正成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新载体。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