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向奔赴中,构建更加立体而宽阔的生长空间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2年12月16日 14时03分

  【文化评析】

  作者:李思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不久前,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入选,居世界第一。

  每一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中国“非遗”,都是一种无声的传世民俗,都是一部活态的文化史诗,它们以令世人称奇的“东方神秘之美”,佐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添砖加瓦的同时,也展现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和而不同,为人类文明贡献着中国力量。

  “非遗”项目总数列居世界第一,欣喜、骄傲之余,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申遗成功不是句号,做好保护传承、使之造福今人才是目的。以往,在一些地方“非遗”不受重视,出现后继无人的尴尬;有的把“非遗”看作“落后”的代名词,忽视了它的时代张力;有的选择性支持能快速变现的项目,对需要下功夫保护的“非遗”项目置之不理,导致“非遗之美”昙花一现……“非遗”保护不能陷入狭隘的功利算计,不能止于局部的零敲碎打,务须扎实做好“系统性保护”,使之焕发蓬勃生命力。

  笔者理解,推动“非遗”保护的“系统性”除了立法立规、建章立制,形成周密的制度体系,并坚决保障制度不折不扣、严格执行之外,还表现在大力提升传承方式的系统性,全面拉近“非遗”与现代人的距离。

  一方面,“非遗”不是故纸堆里的“遗老”,而是穿越古今的“潮人”,可以具备更多烟火气、市井味。“别让我遇见你,遇见你,我就能复制一个你”……在山西,民间艺人张荣捏泥人的系列小视频在网络走红,凭借着一双巧手,这位80后小伙已经成功在互联网吸粉40多万。而这并非孤例,某短视频平台上,入驻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覆盖率达97.9%,超过5847万名非遗创作者在平台上生产内容。

  另一方面,“非遗”也可以更具仪式感,成为一种别致的消费潮流。“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非遗”,让笔者联想到一桩雅趣——近日,“围炉煮茶”以席卷之势迅速走红网络,不少年轻人自备茶具或前往户外茶社或新中式茶馆,生火、煮茶、烤橘子、嗑瓜子……“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场景让很多人步入诗意时空,这场极富仪式感的冬日社交狂欢近日在年轻群体中备受热捧。“把传统的变成时尚的”,“非遗”完全可以以更多“仪式之美”,把氛围感拉满。

  泰戈尔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的时代土壤里播种。”“非遗”保护传承,要有在“人间烟火”中与普通百姓发生密切交集的与时俱进,也要有契合时尚达人“围炉煮茶”式的别致典雅,在双向奔赴中,构建更加立体而宽阔的生长空间。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