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发展碳汇渔业 助力“双碳”目标落地
源 / 互联网    文 /     2023年03月08日 13时50分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先生针对构建我国淡水碳汇渔业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并表示,发展碳汇渔业,推动淡水渔业减排,将有利于我国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助力“双碳”目标落地。

  刘汉元代表表示,目前,低碳经济主要通过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加快可再生能源替代等方式,以及利用工业和生物手段捕捉、固定并储存温室气体。其中,生物固碳具有成本低、应用范围广、发展潜力大等优势。在生物固碳中,碳汇渔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碳汇渔业是指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水产品把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具有面积广、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能力强等特点,也被称为“可移出的碳汇”。碳汇渔业能够充分发挥碳汇功能,直接或间接吸收并固碳,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强化碳汇渔业的研究与推广,对加快我国“双碳”目标落地,助力全球气候治理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相较于海洋碳汇较快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淡水碳汇渔业发展略显滞后。淡水碳汇渔业包括捕捞和水产养殖,需要依靠湖泊、河流、水库和池塘等水域资源,不但可以通过渔获移出碳,还可以沉积碳,也可以通过水流将一部分碳带入海洋中。水生生物在淡水环境生长、发育的同时也在持续进行固碳,贝类的贝壳、虾蟹类的甲壳和鱼类的骨骼在生长过程中都起到了矿化固碳作用;藻类固碳是利用微生物光合作用将大量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质的过程,具有碳沉积速率快的特点。近年来,我国淡水水产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逐年提升,2021年达到3303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成为全球淡水渔业碳汇的重要区域。

  刘汉元代表表示,研究显示,我国养殖的大部分淡水鱼类碳含量占干重的比例超过50%,最高可达到64.89%,淡水虾类在43%左右,贝类在40%左右,通过收获淡水水产品可有效移出大量的碳。根据相关机构粗略估算,2020年我国淡水渔业移出的碳为235万吨,沉淀的碳为329万吨。从近五年渔业年鉴看,我国养殖量最大的依旧为草鱼、鲤鱼、鲫鱼等食物链较长的水产品,而低营养级、养殖食物链短的水产品占比较低。2021年,我国淡水养殖总量为3131.3万吨,其中具有很好碳汇功能的淡水滤食性鱼类、贝类及虾蟹类养殖总量为1192.2万吨,仅占到总养殖量的38%。

  相较于直接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通过设施化、规模化养殖,淡水渔业可以减少更多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根据相关机构估算,全球淡水渔业每年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分别为604万吨和3.67万吨,我国占其中的70%。通过设施化、规模化改造升级,淡水渔业养殖可减少鱼塘换水次数,也不用清淤,鱼类排泄物回收变成有机肥,养殖过程中甲烷接近零排放。如将我国淡水渔业全部进行设施化、规模化改造,预计每年可以减少甲烷排放400多万吨,折算成碳减排达1.1亿吨。

  刘汉元代表认为,大力发展并加强淡水碳汇渔业相关研究,推动淡水渔业减排,是实现我国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助力“双碳”目标落地的重要举措。对此,今年两会他有三点建议:一是建立淡水渔业碳汇强度计量标准及监测体系。二是开展淡水碳汇渔业技术研究与推广。三是强化对淡水养殖品种的选择。此外,建议加强对新的低排放养殖品种的选育力度,提高可循环及再生性饲料原料的利用率,如藻类蛋白在饲料中的应用。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