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O钱包业务员提供金融案例,消费者再也不担心掉坑
源 / 互联网    文 /     2023年03月14日 17时19分

  随着金融市场逐渐加入互联网技术,虚拟信息的真实性开始成为许多不法分子切入诈骗事件的关键,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各种金融信息诈骗中上钩。针对这类现象,KOO钱包业务员为消费者提供了几个常见的金融案例,希望能够通过宣传提高大家的警惕心。

  KOO钱包业务员提供金融案例 消费者再也不掉坑

  1.冒充金融平台贷款诈骗

  “疫情期间,您缺钱吗?xx金融给您授信1万,申请后马上到账。”随着疫情蔓延,部分老百姓收入减少,资金紧张,一些诈骗团伙开始趁火打劫。他们冒充各大知名金融平台,给用户授信数万额度。但要拿到这些额度,需要缴纳工本费、押金、解冻费等费用几百上千元,很多消费者上当受骗,缴纳费用后再无音讯。

  KOO钱包业务员提供金融案例 虚假信息多看多谨慎

  2 . 利用“疫情贷款”诈骗

  “您想申请政府疫情专项贷款吗?”疫情期间,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发布可代理申请“额度高、利息低、无抵押、下款快的政府疫情专项贷款”的虚假信息,诱使有资金需求的公司或个人申请贷款,然后以提前收取中介费、保证金等为由实施诈骗。

  3 . 利用“区块链”概念诈骗

  “疫情期间也有高回报”。不法分子针对公众居家防疫、普遍通过网络或手机获取信息的特点,借助“区块链”概念发行冠状病毒加密货币等虚拟货币,宣称筹集的资金用于在境外建造口罩、防护服工厂,或用于研究生产冠状病毒疫苗,并许诺高额回报,骗取受害人钱财。

  4 . 利用指导基金、股票、期货等投资诈骗

  “宅在家里也能理财”。不法分子利用部分老百姓在疫情期间旺盛的投资需求,通过网络聊天室、微信群向投资人推荐私募基金、指导买卖股票、期货等,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交易软件并开户投资。

  KOO钱包作为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的标杆,不仅在金融产品上为大家提供更自然的服务,更是从多种角度为消费者打造更舒心的金融生活。针对金融诈骗,KOO钱包业务员提醒消费者要擦亮眼睛选择正规知名的金融借贷服务,不轻信陌生人的无理由推荐。

  在互联网技术盛行的时代,很多不法分子会通过虚拟信息哄骗消费者进行消费,类似的金融诈骗案例层出不穷。KOO钱包业务员提醒消费者,面对信息要擦亮眼睛,不要相信“天上白掉的馅饼”。多了解多看多思考,面对类似情况学会处理。远离诈骗,创造幸福金融生活。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