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博物馆 考古更“亲民” 历史更动人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3年10月25日 10时57分

  你是从哪儿了解考古知识、考古文化的?

  以前,《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盗墓小说风靡网络,不少网友津津乐道于“盗墓神器”洛阳铲,这可谓是他们的“考古启蒙”。

  近年来,《中国考古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热播,三星堆、海昏侯墓考古发掘过程网上直播,多功能发掘操作系统、古DNA分析技术等新的“考古神器”让人大开眼界,考古工具不断迭代升级。

  如今,了解考古知识、考古文化又有一个好去处——中国考古博物馆。前不久,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观众纷纷涌入“挖宝”。热情之高,预约名额“秒空”。

  考古博物馆和一般历史博物馆有什么不同?考古博物馆是集考古发掘、科学研究、文物保护等于一体的专题类博物馆。换个说法,你去历史博物馆是“看文物”,而去考古博物馆可以“挖文物”“修文物”。前者文物往往“形单影只”,后者复原大量遗址、遗迹,文物“成群结队”。前者文物大多是“静”的,后者通过多种形式让文物“活起来”,可触、可听、可玩。前者透过文物看古人,后者透过文物既看古人又看今人——致敬考古工作者的付出与贡献。

  一句话,仓储式、沉浸式、互动式的考古博物馆更好玩、更“亲民”。

  考古博物馆更“亲民”的背后,是这些年考古学撕下“高冷”标签,逐渐走近公众。难道只能通过盗墓小说完成“考古启蒙”?未必!央视推出的考古栏目、考古纪录片,科普考古知识,扭转人们的错误认知。考古现场神神秘秘,常人难以接近?请看!网络直播连线田野考古现场,与网友共享考古发现的惊喜瞬间。考古专业术语艰涩难懂,不知道在说啥?有我!考古专业人士、考古爱好者在新媒体平台上,将“考古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讲出生动活泼的考古故事。

  将考古“袪魅”、还原真实,不难,但从“祛魅”到“添彩”,让大众从认识考古到喜欢考古,不容易。怎么办?秘诀就是“一起玩”!开启一个考古盲盒,当一回“文物修复大师”,亲身体验考古过程,有付出才更精彩。站在“甲板”上跟着海船扬帆起航体验海上丝绸之路,给家乡父母师友写封古意盎然的书信……这种体验式观展,是不是既有趣又走心?

  当然,以考古和文物为创意源泉,年轻人的奇思妙想更是层出不穷。《千里江山图》可以动起来、舞起来,“手工打制三星堆黄金面具”吸引网友围观……从“你带我玩”到“我想点子玩”,让人们不知不觉爱上考古。

  考古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心头好”,体现了当下年轻人对中华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考古的每一次相遇,都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先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特点,在寓教于乐中读懂“何以中国”。从这个角度说,讲好考古故事,是铺设了一座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让更多人“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所往”。

  考古更“亲民”,历史更动人。从“专家考古”到“公众考古”,文物从“活起来”到“火起来”,这几年“考古热”“博物馆热”堪称空前。呵护好公众的考古热情,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让考古“魅力无穷”、让文物“活色生香”,就能在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的同时,让更多人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