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研发客
看好mRNA前景的剂泰医药,选择以递送技术作为切入点。剂泰告诉研发客,其肺靶向LNP的递送效率大约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0~30倍;使用剂泰LNP递送的mRNA疫苗,可产生10倍效率的免疫应答;将LNP用于鞘内注射的CNS疾病治疗产品开发,递送效率也有7~20倍提升。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mRNA结构修饰先驱——卡塔琳·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张文宏教授更是将mRNA疫苗技术落地评价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盗火”。而在剂泰医药创始人赖才达博士看来,这个奖项的颁发是姗姗来迟。
“疫苗只是mRNA研发赛道的开始,预计再过3~5年,大量mRNA产品会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在肿瘤、罕见病、自免等各类疾病治疗中多点开花。就像从手机芯片到AI芯片一样,会打开巨大的技术及市场机会。”
看好mRNA前景的剂泰,选择了以mRNA递送技术作为切入点,快速布局AiLNP平台,以AI算法驱动mRNA递送的LNP载体设计创新。目前,剂泰已与包括MNC在内的国内外公司建立起合作关系。通过这些合作,剂泰尝试扩大递送载体的应用场景。
mRNA多点开花
赖才达看好mRNA的潜力。他畅想CRISPR与mRNA技术的结合:“这两项技术先后获得诺奖,将二者结合可能推动大量基因编辑产品涌现,改变现有疾病治疗模式。”
例如,当下因价格和生产工艺原因,患者可及性较差的肿瘤个性化治疗产品,包括细胞疗法等。采用CRISPR与mRNA结合的新技术,可能大幅提高这类产品的临床价值及可及性。
只要将表达CRISPR基因编辑器的mRNA注入患者体内,就可以在体内对T细胞等免疫细胞进行编辑,制造出CAR-T、CAR-NK细胞,而省去复杂的体外细胞制备流程。不久前赛诺菲与Scribe Therapeutics达成的研发合作就与此相关。
赖才达提到,利用mRNA对免疫细胞进行编辑的设想一旦突破,未来在肿瘤治疗中进行多种个性化疗法联用,也可能轻松实现,疾病治疗可选择的方式、组合将大幅增加。
而mRNA的应用范围如果拓展到慢病,将直击抗纤维化、抗衰老等药物研发的核心难题及目标。
近期宣布获得106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的美国生物技术公司Rejuvenation Technologies,即致力于使用mRNA疗法治疗纤维化疾病(如肺纤维化和肝硬化),其正在开发mRNA编码端粒酶来逆转端粒缩短这一细胞衰老重要标志。
“若这些创新概念能在临床中得到验证,将给新药研发和疾病治疗带来颠覆性改变,其震撼程度不亚于mRNA疫苗问世。”赖才达说。
角力的关键:递送技术
在诺奖光环、技术革命和资本红利驱动下,未来3~5年被认为是mRNA学科发展的重要时刻。而递送技术是mRNA学科的支撑性技术,该技术一度卡住了这个赛道的脖子。换句话说,未来3~5年谁能做出最好的纳米递送载体,精准靶向高效的把核酸药物送到疾病组织,谁就有机会领跑这个赛道,成为这个未来千亿行业的“台积电“。
也正因此,剂泰医药瞄准了药物递送这个方向快速布局了AiLNP平台,以AI算法驱动mRNA递送的LNP载体设计创新。
递送载体的设计材料纷繁复杂、数量众多,相互间可形成数百万种不同组合,选择合适组合要进行大量研究。幸运的是,生成式AI技术的出现,其功能恰与递送载体挖掘需求高度契合。
在AI算法平台基础上,剂泰还创造了AI驱动的干、湿实验迭代递送系统优化方法,将CADD量子力场计算工具与高通量实验平台结合,这成为剂泰AI平台的技术核心,也是赖才达博士、美国工程学院陈红敏院士、王文首博士三位创始人带领的团队研发经验的智慧结晶。
这一优化系统最直接的影响是,明显缩短核酸类候选药物的设计时间。需求者将靶器官或靶细胞的特征告诉AI,系统就会自动推荐可在对应器官或细胞富集的脂质组合,之后结合高通量细胞或动物湿实验数据,就能筛选出正确的脂质组合。
在选择核酸药物递送载体研发方向时,剂泰将重心落在了LNP。其主要考虑LNP载体的通用性,同一LNP可匹配多种不同长短、编码类型的核酸序列,像用于蛋白表达或CRISPR基因编辑的mRNA长序列,都可使用LNP递送。
“很多MNC主动寻求合作,他们对剂泰医药递送载体取得的数据感到惊讶。剂泰的肺靶向LNP,其递送效率大约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0~30倍;使用剂泰LNP递送的mRNA疫苗,可产生10倍效率的免疫应答;另外将LNP用于鞘内注射的CNS疾病治疗产品开发,递送效率也有7~20倍提升。”赖才达提供了一系列数据,证明AI平台设计LNP递送载体优势明显。
显然,在递送载体设计上,剂泰认为产品的适用范围越宽越好。但在管线产品开发时,剂泰却秉持另一套思路,认为越“精”越好。
剂泰目前已通过自有平台快速搭建了10余条药物管线,涵盖小分子药物和以mRNA为基础的核酸药物,重点布局肿瘤免疫及罕见病等方向。
剂泰的管线 来源|剂泰官网
公司成立三年,剂泰也期待尽快将产品推进到临床研究阶段。对于核酸药物,公司认为只有当它对比小分子或抗体有明显治疗优势,同时对应疾病治疗通路确定性较高时,产品才会进入剂泰的自主研发管线。赖才达说:“我们不能为了做mRNA而做mRNA,产品一定要体现mRNA治疗的特色。”
剂泰希望在两年之内成为核酸药物递送的领头羊公司,并逐步攻克肝外递送、靶向递送、细胞专一性递送等行业难题。
公司也的确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2020年1月成立至今,其已获得近3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五源资本、人保资本等头部基金。
R&D“分工2.0时代”
小分子或抗体药物研发过程中,产业链擅长垂直分工,通常R&D中的“R”部分由生物技术公司负责,“D”部分由大公司接手。但核酸药物并非单一分子,其结构复杂、组成多样,候选化合物开发需多家公司共同拼图完成。
因此,赖才达认为,新药研发将进入“分工2.0时代”,各家公司可以专注开发擅长的部分。MNC负责疾病生物学研究并贡献合适的药物靶标,而由剂泰这样的公司专门提供递送载体开发,另外还有一些公司钻研mRNA序列或CRISPR编辑器设计。这将为专注mRNA递送技术的剂泰医药,创造难得的发展机会。
“行业采取比过去更开放的合作研发模式,大家各自负责擅长的部分,之后再像台积电一样把零件组装起来。此时拥有精湛技术平台的公司会脱颖而出,赢得大量合作者的青睐。”赖才达说剂泰成立的初衷就是:让天下没有难递送的药,所以剂泰会在核酸递送领域进一步深耕。
公司提到,近年包括MNC在内的国内外公司,纷至沓来与剂泰建立合作关系。
目前剂泰也在通过合作扩大递送载体的应用场景。例如,对于环状RNA、自复制RNA等RNA新技术,其也参与这类产品的合作研发。
剂泰也在等待技术突破后立马抓住一些低垂的果实,其提到如果递送问题解决,也会积极尝试做CNS、免疫疾病的治疗药物研发。
而像目前行业已步入研发热点的siRNA、CRISPR、细胞治疗等产品,剂泰更多选择与MNC合作研发。其认为siRNA产品开发,重点在于对疾病治疗靶点、机制的理解,同时这类产品市场与小分子、抗体都有所重叠,合作研发可以让剂泰只做自己擅长的部分。
在采访过程中,赖才达反复提到自己最喜欢的公司是Alnylam。这家公司也是先解决递送问题,之后聪明地选择风险低的靶点快速做药,并从小适应症向大适应症领域拓展。剂泰也打算走类似的道路。
在未来mRNA新技术领域创新的必争之路上,中国若要实现“弯道超车”,不被卡脖子,未来3~5年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合作很重要。赖才达也期待与行业优秀的药企一起积极打造中国的核酸药物生态圈,摸索出更好的纳米递送材料,并把更多创新药物带到临床。
编辑 | 姚嘉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