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遗址 是实证长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遗址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3年12月07日 10时06分

  屈家岭遗址新发现多组史前水利系统

  标志着史前先民治水理念从防水御水变为用水控水

  光明日报武汉12月5日电 记者王建宏、张锐 通讯员李慧敏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近期取得了重要收获。其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建的考古队,会同航测、年代学、环境考古的专家,经过系统勘探和多地点解剖,新发现熊家岭、郑畈等多组史前水利系统。

  熊家岭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构成要素。熊家岭水坝坐落于青木垱河东—西向支流的河道上,土筑而成,连接南北两端山体,以拦蓄水资源。现存坝顶高约2米、宽约13米,坝底宽约27米,南北长约180米。水坝东侧为蓄水区,与自然岗地合拢面积约19万平方米;西侧为灌溉区,约8.5万平方米,植物考古的研究工作显示该区域存在史前稻田。溢洪道位于蓄水区的北部缺口处,入口宽约26米,出口北抵青木垱河中上游,呈南高北低的走势,展示出“因地制宜”的科学建设理念。

  解剖性发掘显示,熊家岭水坝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坝的宽度为10.2米,晚期坝的宽度为26.6米,晚期坝在早期坝的基础上加高加宽扩建而成。出土遗物、测年数据显示,晚期坝的年代为屈家岭文化早期晚段,经树轮校正后年代距今4900年至4800年。早期坝的年代不早于油子岭文化晚期,不晚于屈家岭文化早期晚段,经树轮校正后年代距今5100年至4900年,是迄今发现最早且明确的水利设施。

  郑畈水利系统位于遗址群的西南角,目前已确认水坝、蓄水区和溢洪道。郑畈水坝亦属土坝,现存坝顶高约2.3米、宽约5.2米,坝底宽约10米,长约580米。水坝以东,南北山体间的低洼区域为蓄水区,面积约54万平方米。溢洪道入口宽约58米,位于蓄水区的西北部缺口处,出口西抵青木垱河下游。

  解剖性发掘表明,郑畈水坝坝体堆积仅一期,其建造工艺、构筑方式、堆积特征与熊家岭水坝早期坝高度一致,年代与熊家岭早期坝相当。

  距今5100年左右,屈家岭遗址所在的汉东地区率先从油子岭文化变为屈家岭文化。在屈家岭遗址,油子岭文化规划、营建的水利系统被屈家岭文化所继承,并经过改造升级,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促使聚落规模从105万平方米扩展至284万平方米。

  专家认为,屈家岭遗址发现最早的水利系统,标志着史前先民的治水理念从最初被动地防水御水,转变为主动地控水用水,部分实现了从适应自然到利用自然的跨越。屈家岭遗址治水模式的探索,为史前单体聚落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细节支撑。屈家岭遗址的考古工作,展示了长江中游地区大型中心聚落的规划理念、布局演变和社会结构传统,反映了长江中游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明路径,为考察史前水利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长江中游文明的起源和演进提供了关键样本。

  据悉,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和命名地,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地处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该遗址是以屈家岭为核心,包括殷家岭、钟家岭、冢子坝和杨湾等10余处遗址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群,是实证长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遗址。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