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考古团队首次发现敦煌“混血儿”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3年12月22日 10时10分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如此描述盛唐气象。但诗中的“胡姬”来到大唐后是否留下并融入当地生活,是个有趣的谜题。

  我国科技考古团队近日发现两例生活于曹魏—唐代时期的敦煌“混血儿”,为古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并存增添了证据,也为李白诗篇添加了注解——唐代有“胡姬”嫁给了当地男性,繁衍了后代,融入了中华民族血脉。

  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这一分子考古新成果由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与厦门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携手取得。考古团队首次获取25例来自丝绸之路黄金通道河西走廊的古基因组数据,以基因数据和史料记载相互印证,揭示了河西走廊人群发生的大规模人群迁徙和融合。尤为特别的是,其中两例敦煌个体竟是“混血儿”。这一研究成果近日以《古基因组揭示河西走廊过去两千年的遗传史》为题发表在自然科学权威期刊《科学通报》上。

  “通过古基因组比较分析,我们重建了约两千年来河西走廊的人群遗传历史,以科技考古手段证实了重大历史事件对河西走廊人群的影响。”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说。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人群交流的重要通道。由于缺乏古DNA数据,这一地区人群历史的研究长期处于近乎空白的状态。此次科技考古成果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空白。

  研究发现,过去约两千年来,河西走廊地区至少发生两次大规模的人群迁徙和融合。

  敦煌是位于河西走廊的古丝绸之路重镇。科技考古工作者在敦煌佛爷庙湾墓地获得曹魏时期和唐代各一例基因数据,研究发现他们竟然都是“混血儿”,属于欧亚大陆东西部的混血个体,且欧亚西部祖先成分高达30%—50%。

  “有趣的是,这两例个体的偏向性混合显示,他们应该就是敦煌当地男性和‘胡姬’结合的后代。”文少卿说,敦煌墓葬壁画及画像砖敦煌壁画上有大量描绘多民族形象的内容,而分子考古研究发现“混血儿”不仅生活而且葬在敦煌,这是古代丝绸之路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并存的佐证,也是丝路繁华的缩影。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