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直播“开灯” 为何能触动网友“敏感”的神经?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4年03月29日 10时36分

  评论员观察

  近日,主播董宇辉湖北行直播时,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不少网友对其此次博物馆内直播发出质疑,认为博物馆参观须知明确说明游客禁止使用闪光灯,且部分文物为光敏特殊材质,直播补光灯光源可能会破坏文物。(3月28日光明网)

  博物馆直播间里的补光灯,为何能触动网友“敏感”的神经?不合常理是关键所在。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由于部分文物的脆弱性,不适合长时间曝光在灯光下,几乎所有博物馆都会禁止游客使用闪光灯。站在游客的视角,“博物馆里不能使用闪光灯”可以说是基本的参观礼仪。董宇辉作为学识渊博的网络主播,竟然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博物馆还“视若无睹”,自然引得网友聚焦。

  面对相关争议,首先需要将补光灯与闪光灯进行区分。有文物专家对此作出解释:在合理的亮度范围内,保持一定的距离,补光灯并不会对文物产生太大的影响。换言之,董宇辉使用的补光灯,并非是会给文物带来破坏性影响的闪光灯。随着专业人士的解惑,不少看客意满离场。但虚惊一场的背后,也照见了公众文保意识的增强。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国家重要资源,承载着精神文化传承的使命。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文保意识薄弱,破坏文物的不文明现象屡屡发生。四川广汉三星堆游客争执引发展品滑落倒伏;杭州西湖景区有人冲上铜雕马背拍照;八达岭长城的城墙上被人刻上“到此一游”的墨宝……这些“无敌破坏王”的存在,使得文物保护风险重重。

  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又见三星推》等视频作品的出圈,在年轻群体中掀起了对文物修护与保护的热潮。数据显示,在《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故宫文物修复师岗位吸引了超过4万人报名,不少人将这部纪录片视为文物保护的启蒙。伴随着“博物馆+”的深度探索,文创周边、线上直播吸粉无数,越来越多人成为打卡博物馆的“常客”。在常来常往的频繁接触中,文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文明游览蔚然成风。

  如今,新媒体平台作为博物馆拓宽传播渠道的关键一招,是博物馆出圈的重要法宝。此次董宇辉直播间,2小时内吸引26万人在线观看,给相关博物馆带来的宣传增量可见一斑。不过,从这场争议中也能看到,文博直播需具备较强的专业性。伴随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若缺乏规范,大量主播涌入,不仅影响普通游客的游览体验,还可能误导公众。对此,也提醒博物馆要做好自媒体宣传引导,在流量宣传和游客体验中找到平衡,展开更多精细化的服务探索。

  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无论是风景古迹还是博物馆陈设,作为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文物都承载着时代和历史的见证,凝聚着前人的诉说和文明的传承。面向未来,当进一步用好博物馆的“科普之窗”,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掌握文博知识,感受文博魅力。

  

   (刘硕)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