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水上漂” 老渔民端起“新饭碗”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4年04月12日 10时16分

  “一坝锁东江,高峡出平湖。”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曲薄拱坝,孕育出160平方公里的湖面,蓄水量达81.2亿立方米,这就是东江湖,长江流域湘江水系的一级支流耒水源头之一。

  在上世纪90年代,为尽快稳定因建设东江大坝而搬迁的6万名移民,资兴重点扶持网箱养鱼,曾出现“万口网箱下东江”的盛景。经过多年粗放式发展,东江湖网箱过密、无序捕捞等问题凸显,每到7、8月高温天气,集中养殖区域“鱼”满为患,导致湖水缺氧、污染严重,给水生态带来巨大压力。

  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让不堪重负的东江湖得以休养生息。今天的东江湖,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96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一湖碧水,成为了东江湖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

  资兴人的家乡,成了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不过只有当地人自己知道,这里曾经的模样。“山水画卷”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渔民转产转型的奋斗故事。

  47岁的谢志林是资兴市三都镇渔民,过去打鱼,收入相当可观。“禁渔令”一出,谢志林接受不了,拒绝在退网协议上签字。跟东江湖打了半辈子交道,渔民们对这一湖水充满眷恋和感恩,“洗脚上岸”纵有万般不舍,但心里也明白长此以往等于断了子孙后代的路,谢志林最终在退网协议上签了字。

  禁渔令颁布后,资兴鱼产量严重下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于是,当地政府集中考察了一批在禁渔令范围之外,且符合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养殖的水源地,给予政策支持。目前,谢志林的标准化养殖基地年产鱼50多万公斤,年收入近500万元,他还帮助十来个上岸渔民也在养鱼场继续“重操旧业”。

  57岁的朱仁志是资兴市黄草镇上岸渔民。当地政府因人施策,在了解到老朱持有1000吨级船舶驾驶证且熟悉多条航线后,帮他联系到一家水上客运公司,安排专人对他进行系统的安全和技能培训。如今,老朱手握船舵每天穿梭在东江湖,为来往游客介绍湖区老故事。

  白廊镇村民黄武生早年一直在东江湖上干副业——捕捞银鱼。上岸第一年,他投入20万元种起了水果,可因技术不成熟,投进去的钱都打了水漂。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当地农业部门派出农技专家,从水果选种到后期培育养护全周期指导。很快,黄武生改种了更适宜库区种植的桃树和李树。

  在资兴,无数个像谢志林、朱仁志、黄武生兄弟一样的老渔民,告别渔船、渔网,借助东江湖畔丰富的发展业态,开启了新生活。绿水青山鱼儿欢跃,十年禁捕是保护,更是反哺。一湖碧水成为一方人们紧握手中的生态宝藏,对照以往在风浪里打拼的日子,大家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出品人:孙志平

  监制:张平锋

  制片人:李杰

  统筹:王健

  编导:田甜

  记者:丁春雨

  报道员:王首栋、邓喜军、张俊琦、徐悦、何苗

  配音:戴心妍(实习)

  片头制作:夏勇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