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非遗+数字”为文旅引流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4年05月22日 10时09分

  ◎本报记者 张 晔 通讯员 李 佳

  苏州古城游客熙熙攘攘,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一步一景。“我竟然发现了一些隐藏的景致。”刚刚游览完狮子林,一位游客意犹未尽,又戴上VR眼镜,细品园林之美。近期,江苏苏州推出“狮林·园宇宙”项目,运用5G网络技术,借助无人机和360°全景高清VR眼镜,巧妙地把传统园林的运营模式与高新科技产品相结合,让游客感受到现代科技与古典园林的交融。

  信息化时代,如何传承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光彩?苏州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非遗+数字”为文旅引流

  姑苏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观察苏州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一个“窗口”。

  苏州云联智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高苏新向记者展示了“云游苏州”App。App里可以看到文化风俗、非遗手工作品和下单的商品,功能一应俱全,展示了“非遗+数字”的潜力和商机。

  截至目前,姑苏区共有9大类1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和省、市、区各级非遗代表作名录。为了加强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姑苏区在“惠姑苏”App中专门设置了“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创”等栏目。

  2014年起,苏州逐步构建数字化保护体系,目前已完成以古城为核心的420平方公里实景三维模型,让《平江图》加速数字孪生。这一数字化成果同样方便了市民,用户只需在“苏周到”App上搜索“数字古城”,就能足不出户深度体验高度还原的园林景观。

  如今,数字化已成为苏州非遗文化走向广阔市场的重要引擎。文史学者余嘉认为,“数字+”的飞速发展,为破解非遗的传播与传承难题提供了精兵利器。

  “传承+创新”有更大作为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江南文化的载体,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

  如今,喜欢传统非遗文化的年轻人不断增多。记者在文旅会客厅祯彩堂缂丝体验中心看到,一些年轻学徒正在潜心学习,他们在非遗大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就能掌握基本技能。

  平江路就像一幅“双面绣”,既传统又现代,既古老又年轻:网红店开在小巷老宅,舶来的咖啡店竖起古色古香的招牌,古老的非遗和潮流的饰品摆在同一橱窗,苏州评弹与吉他民谣声声呼应,“烟火气”与“文艺范”相得益彰……

  苏州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创新上还有更多亮点。2020年起,姑苏区首创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文保工作人员将古城的传统民居、构筑物等看作是一个个“细胞”。他们走进一间间老宅,采集门楼、界石、碑刻、古井等信息,对54个街坊、14.2平方公里内的房屋、古井、古树、桥梁进行深度调查;同时收集居民们关于老宅子的“历史记忆”,为整体保护与更新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在数字世界里再造了一座苏州的“孪生古城”。

  “姑苏非遗传承创新,要面向未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教授方世南表示,非遗传承创新的过程,就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的过程。为此,非遗要寻找和时代需要、科技创新、大众审美、日常生活等相结合之处,努力在“非遗+数字”“非遗+文创”“非遗+教育”“非遗+研学”等多样性文化创意空间中做大做强。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