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靠想法种田”到越来越脚踏实地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4年09月23日 09时57分

  秋粮即将迎来收获,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许家桥回维乡民族村田富莱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俊,这几天平均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但在几年前,这位1992年出生的“新农人”可不像现在这样忙碌。

  修建现代化的烘干厂房和粮仓、统一周边农户的稻谷品种从而实现统一收购……刚刚涉足农业时,先前从事过外贸和传媒工作的黄俊就勾勒好了“种田蓝图”。在他看来,这些想法都是现代化农业的必要条件,只要实现了,种粮就不愁赚钱。

黄俊在调试烘干设备。新华社记者 周勉 摄

  但现实却给了他深刻教训。2017年刚开始种粮时,根据周边几个村子的水稻面积,黄俊估算了一个大致总产,并按这个数据修建了一个日作业能力达到60吨的烘干厂房。结果,因为实际产量低于估算产量,导致烘干机在前两年只能按照每天40吨来作业,剩下的产能都闲置浪费。至于自己先前设想的统一收购,也因为大家种出来的稻谷质量参差不齐而作罢。

  有通风温控系统、库容几百吨的粮仓一开始也没发挥出预期作用。建好之后,黄俊经常用它来临时储存来不及销售的稻谷。前几年,因为周转频率高,这些稻谷很快就可以出仓。有一年,因为订单少,存放的稻谷一个多月都没有销售出去,结果其中有300吨发生霉变,让黄俊损失了数十万元。

黄俊在调试粮仓里的通风设备。新华社记者 周勉 摄

  “当时想着自己的粮仓条件好,就没有经常去查看。这件事的教训是,设备再智能,人也不能掉以轻心。”黄俊说。自那之后,他每隔三五天就要去粮仓,用扦样器仔细检查每一堆稻谷,调节通风和温控参数。

  之前,在黄俊的合作社周边的几个村里,村民们种了六七个品种,有的口感很好但抗风险能力差,有的产量很高但米质一般。要实现统一收购,就得让老乡们种植受市场欢迎的统一品种。

  2021年,黄俊拿出几十亩地开始进行对比试验,从育秧到插秧,从施肥打药到田间管理,他几乎每天都要到田间查看,用心做好记录,还摸索出了一套精耕细作的种植方式,最终确定的3个品种亩产比当地亩产高出30%,成功说服了老乡们跟着他一起干。经过不懈努力,黄俊把周边几个村发展成了自己稳定的粮源基地,稻谷的数量和质量也总算达到了自己的预期。

  黄俊马上就要迎来这一季晚稻的丰收,下个月开始,他要连续去好几个地方出差,了解市场行情、学习农业经验。当初那个只靠想法种田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脚踏实地。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