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开馆!呈现约4000年前的陶寺文明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4年11月14日 10时03分

  中华文明早期形态,什么样?

  开馆!陶寺遗址博物馆11月12日向公众开放,展出的230件(套)文物,涵盖陶寺文化所有的文物类别,首次系统呈现约4000年前的陶寺文明。

  11月12日拍摄的陶寺遗址博物馆外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遗址,自1978年发掘以来,陶寺遗址先后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突破性的考古和研究发现,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绝特质的生动写照。

  陶寺遗址,距今大约4300年至3900年,是黄河中游最有影响力的都邑性遗址之一。46年考古工作,中国考古工作者完成遗址分布范围内约400万平方米的考古调查,勘探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近3万平方米。

  博物馆开馆,设置了“文明蕴化”“煌煌都邑”“早期国家”3个基本陈列单元,“陶寺考古”“临时展陈”2个专题展览和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

  一眼千年。站在陶寺鼎盛时期城址沙盘前,轻触按钮即可点亮宫城宫殿区、仓储区、墓葬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普通居民区等。城址规划有致、功能齐全,具有宫城卫君、郭城卫民的“双城制”规划理念,呈现出早期国家都城的盛大气象。

  11月12日,游客在陶寺遗址博物馆参观、交流。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早期国家呈现哪些特征?陶寺遗址考古,正逐步揭开——

  在礼乐文明展区,一场复原的宴会上摆放着鼍鼓、土鼓、石磬、铜铃、口弦琴等文物和复原物,不难想象古人享用美食欣赏音乐的情景。如果好奇这些古老乐器,可以激活多媒体设备,聆听来自约4000年前的“悠古遗音”。

  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墓葬出现鼍鼓、土鼓、石磬等固定组合、固定数量、固定位置的现象,反映“礼乐制度”初步形成。

  展馆里,观象台、圭表、铜齿轮形器、沙漏……部分学者推测,陶寺先民们已能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精准管理时间,初步形成了一套“年月日时”完整计时系统。

  11月12日,游客在陶寺遗址博物馆拍照。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陶寺遗址的有关遗迹和遗物,反映出距今4000年前后,以陶寺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创造发展、迅速崛起、走向一体的历程。

  “这些发现生动表明,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进入新的重要阶段,陶寺早、中期聚落已经初步具备早期国家特征。”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说。

  在我国,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今天,在陶寺遗址博物馆,早期中国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探源的魅力,正在数字复原、现代化展陈与实物展示中有了新表达和呈现。

  未来,持续推进陶寺遗址等考古发现和研究,解开蕴含“文化自信”的中国密码,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策划:陈芳

  记者:王学涛、姜淏然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