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智慧应该被更多人看见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03月03日 14时02分

  作者 陶拴科 杨梦晴

  “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活态记忆’,承载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副编审米娜瓦尔·艾比布拉,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

  守护:古籍是“活态记忆”

  米娜瓦尔与古籍相伴已30多年,1992年大学毕业后便踏入古籍保护领域。“古籍工作专业性强、难度高,需要精通古代语言文字和各类学科知识,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觉得这是一份值得一生钻研的事业。”

  在新疆少数民族古籍特藏书库里,陈列着手抄本、石印本、铅印本等不同版本、由多种语言文字书写的古籍文献。米娜瓦尔说,这些古籍不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源泉。

  经过30余年的学习与实践,米娜瓦尔不仅掌握了古籍修复的技艺,还逐渐形成自己的保护理念。她说:“古籍不仅仅是纸张与墨迹的结合,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只有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的结合,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创新:数字化赋能古籍保护

  近年来,数字化手段成为古籍保护的重要手段。2019年,新疆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启动古籍数字化扫描工作,到2024年底,这项工作已顺利完成。

  “古籍里的智慧应该被更多人看见。”米娜瓦尔说。

  数字化不仅为古籍提供了永久保护的可能,还能让更多人接触到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扫描,古籍里的文字仿佛“活起来”,它们不再只是书库里的藏品,而是可以走进千家万户的文化瑰宝。

  米娜瓦尔说,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更多人能够轻松接触到古籍的智慧与魅力。

  传承:人才培养的使命

  古籍保护需要专业人才,但目前这一领域的人才缺口较大。米娜瓦尔建议,各高等院校应开设古籍专业课程,培养具备古代语言文字水平、思想觉悟、理论素质和扎实专业知识的古籍工作人才。同时,应根据人才队伍现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加大对在岗古籍专业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力度,提升其业务技能和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古籍整理、搜索和保护的需求。”

  米娜瓦尔表示,古籍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应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这些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和创新手段,古籍不仅能“活下来”,更能“活起来”,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完)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