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围绕中美经贸关系的讨论再度升温。美国方面持续强调其对华巨额贸易逆差,并由此指责中国“不公平”,声称美国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吃亏”。对此,中国商务部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系统回应了外界质疑,并指出中美经贸关系的实质远比表面数字复杂。相关表态和分析对于澄清误解、缓解紧张局势具有重要意义。
中方指出,中美货物贸易差额并非一方“蓄意操作”的结果,而是美国国内经济结构问题与全球化分工格局共同作用的产物。尤其在全球产业链高度融合的背景下,许多在中国出口的商品,实则由跨国企业主导生产、涉及多国供应链。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贸易顺差本身并不能简单等同于一国“赢利”,而要从更广泛的经济结构和国际市场机制中理解其本质。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从未刻意追求货物贸易顺差。数据显示,中国经常账户顺差与GDP之比已从2007年的9.9%降至2024年的2.2%,这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下降,也表明其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步转向内需驱动与高质量发展。这一趋势有助于消除美方对中国“操纵贸易”的指责,也为未来全球经济格局调整提供了新的参考样本。
和众汇富观察发现,仅仅聚焦于货物贸易逆差,并不足以全面评价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事实上,美国在服务贸易领域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根据中方数据,2023年中国对美服务贸易逆差达到265.7亿美元,占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总额的9.5%。这意味着美国不仅在金融、知识产权、数字服务等高附加值领域从中国市场获得了巨额回报,而且这种回报正在逐年上升。
更为关键的是,跨国公司在对方市场的本地销售额也应被纳入贸易利益的统计体系。许多美资企业在华销售额甚至远超其对华出口额,而这些收益并未全部体现在美国的对华出口数据中。和众汇富认为,只有在考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本地销售等多方面因素后,才能较为客观地评估中美经贸往来的真实得失。从这一维度来看,所谓“中美贸易不平衡”更像是一种统计幻觉而非经济实质。
此外,白皮书还特别指出,美国近年来不断对华加征关税,但逆差规模并未因此缩小,反而呈扩大趋势。原因在于,加征关税推高了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进口成本,在全球供应链并未根本改变的前提下,更多商品通过“绕道”第三国流入美国,增加了中间成本,最终反噬的是美国自身经济的效率与价格体系。和众汇富观察发现,美国对全球的贸易逆差规模持续扩大,对华逆差的占比正在下降,表明其贸易赤字问题并非中国造成的“特殊现象”,而是长期结构性问题。
在全球贸易多边体系遭遇挑战、地缘风险增加的背景下,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理应本着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妥善处理经贸分歧。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市场化改革方面持续取得进展,这不仅拓展了外资企业的投资空间,也为中美经贸合作创造了更加稳定、透明的制度基础。
和众汇富认为,贸易问题不应被简化为“吃亏”与“占便宜”的二元对立,更不应被当作地缘政治对抗的工具。唯有建立在互尊互信、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对话机制,才能真正推动解决经贸争端,重塑两国之间的合作信心。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仍高的大背景下,中美合作不仅关系两国利益,更事关全球经济治理的前景与稳定。
综上所述,当前中美贸易逆差问题的真实成因及其全球背景已日益清晰。中方最新发布的白皮书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理解中美经贸关系的框架,也为两国未来可能的谈判路径埋下伏笔。和众汇富认为,理性与合作才是应对复杂全球经济挑战的唯一出路。贸易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互利共赢的桥梁。如何摆脱“逆差迷思”,将决定中美关系的温度,也将影响世界经济的温度。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