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博物馆—重构着城市文化版图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04月11日 10时21分

  清晨推开家门,转角遇见的不再只是便利店和咖啡馆,还可能是陈列着“的确良”衬衣、老式收音机的城市记忆馆;周末带孩子去的不仅是游乐场,还能在关帝庙体验非遗技艺、民俗文化。这种看似超现实的场景,正在我们城市的街头巷尾真实上演。类博物馆——这种尚未完全达到传统博物馆备案标准,却充满生命力的新型文化机构,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构着城市文化版图。

  在太原南肖墙关帝庙内,由30余名志愿者运营的城市记忆馆里,两万余件市民捐赠的老物件构成了独特的城市记忆拼图。从泛黄的扫盲班毕业证到褪色的生活账册,这些承载着个体生命痕迹的日常物品,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收藏逻辑,勾勒出类博物馆最鲜明的特质——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是当代生活的参与者。

  类博物馆蓬勃兴起绝非偶然。据统计,太原有类博物馆65座,已占全市博物馆总量的六成,涵盖纪念馆、校史馆、陈列馆、美术馆、艺术馆、村史馆等。这些“小而美”和“活而新”,正以立体的文化生态,构筑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深层变革。传统博物馆如同文化动脉,承担着保存文明火种的重任;而散布在社区街巷的类博物馆则像文化毛细血管,将历史记忆输送到城市肌理的最末梢。2022年,太原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类博物馆相关工作要求,出台《太原市类博物馆培育发展管理办法(试行)》,反映出政府部门已意识到:当博物馆放下身段走进市井,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抵达。

  如今,这种“下沉式”的文化实践正在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从数以万计捐赠来的老物件,到举办活动超万张的投稿作品;从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到收藏、保护、展示和教育等功能日益完善……类博物馆以最动人的力量,打破了“专业”与“业余”的界限,特别是融合了跨界的社群、赋能了数字的运营……吸引着年轻人在创新实践的道路上,从“庙堂之高”走向“江湖之远”。

  今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为类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需要警惕的是,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部分机构存在过度商业化、同质化等问题。如何平衡文化深度与传播效能,处理专业规范与创新突破的关系,将成为类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毕竟,从愿意为“高大上”的国宝买单,到更乐于为接地气的生活记忆付费,不是在降低博物馆的标准,而是在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最好的文化传承是让它流动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中。类博物馆的实践或许尚不完美,但它代表的方向值得期待——总有一天,推开家门遇见历史,会成为中国城市最寻常的风景。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