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被誉为“海洋蓝碳主力军”,其固碳能力是热带雨林的3-8倍。霞浦县拥有广阔的潮间带滩涂,近年来通过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逐步重建红树林生态网络。
基于红树林的重要生态价值,以及SEE基金会蔚海行动项目成果。5月9日,由霞浦县林业局指导,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和阿美亚洲联合主办的“守护蓝碳生态,共建绿色海岸”红树林保育活动在霞浦县举行。本次活动,霞浦县实验小学师生、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及东洲园林的代表共同参与,旨在通过科学保育与公众教育,推动红树林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活动伊始,霞浦县林业局工作人员陈孝煜介绍了红树林在沿海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红树林是‘海岸卫士’,能防风消浪、更是众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近年来,霞浦通过科学规划已完成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的清除,截止24年底霞浦县保存红树林面积超7,100亩,未来将继续扩大修复规模,兼顾生态效益与社区可持续发展。”他还特别感谢了SEE基金会和阿美亚洲等爱心企业的积极参与。
“SEE基金会的公益环保事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2021年新增海洋保护议题,生态保护版图由陆地拓展到海洋。” SEE基金会海洋保护高级项目经理隋海东围绕SEE基金会保护工作以及在霞浦开展的海洋保护公益实践做了分享,“2023年,SEE基金会与霞浦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SEE基金会社会化公益平台的作用,链接爱心企业、公众和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持续修复并保护霞浦当地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截止目前,SEE基金会已支持当地种植修复750亩红树林,逐步提高了当地海岸带的红树林覆盖率,并改善了沿海滩涂的生态结构和景观。”在未来,SEE基金会将吸引更多保护力量持续关注并参与霞浦红树林生态的恢复和保护,让更多的沿海居民受益于海洋生态保护。
活动现场,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刘毅博士为60名来自霞浦实验小学的学生带来了一场生动的潮间带科普讲座。“红树林就像一座‘海底城市’,为无数生命提供家园,”刘毅表示,“希望通过科普教育,让下一代从小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身体力行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
除校园科普宣教活动外,活动还组织了鹅湾红树林和冬瓜山摄影基地考察,深入发掘红树林保护和修复对于贡献未来生态旅游和社区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同时前往项目地开展红树林种植和成活率监测评估。爱心企业阿美亚洲代表陈牧歌表示:“沙特阿美自2016年起开展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工,2018年在福建九龙江口落地第一个中国红树林修复项目,持续至今。霞浦的红树林修复是‘社会化参与生态保护’的典范,未来我们将持续支持此类项目,推动公众与科学力量的结合。”
作为“红树林科普教育活动”系列活动,本次活动是第二次走进霞浦县实验小学。活动通过科普与实践的结合,让参与者深刻理解了红树林的生态价值。霞浦县实验小学教师翁友霞表示:“通过两次活动,孩子们在有趣的科普分享和野外劳动中学习了生态知识,这种体验式教育远比课本更生动。”
潮水漫涨,逐渐淹没滩涂上的红树苗,这片“海上森林”将在未来茁壮成长,成为霞浦海岸线上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活动主办方表示,后续将对红树林生长情况及其生物多样性开展定期监测,并联合社区、学校开展更多生态保护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