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时顶升一层,2天完成钢筋绑扎,48小时完成梁、楼板钢筋绑扎,6天就能盖好一层楼……在济南国际贸易产业园(以下简称“济南国贸园”)建设现场,技术人员向科技日报记者展示了这背后的技术支撑:机器人正担当建设大任。
第五届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创新大会日前在山东济南举行,与会专家走进济南国贸园进行实地观摩。
三维激光扫描机器人、放样机器人、空中造楼机……在济南国贸园施工场地,各式机器人让人眼花缭乱。场地内,5G塔吊吸引了记者目光。距离地面上百米的塔吊驾驶室内空无一人,吊钩却能精准吊起建筑材料并投放至指定施工点位。
中建三局新疆分公司总工程师刘汇东向记者介绍,这种5G塔吊将操控室从高空“转移”到地面,通过多终端智能调度系统,将施工误差控制在毫米级,较传统工艺精准度提升5倍。
建筑施工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说,5G塔吊将技术与建筑机械深度融合,革新了传统的塔吊驾驶模式,实现了多塔机、多操作端的灵活接入和远程综合管控。
在高楼建设过程中,传统方式一般是人工逐层垒高脚手架,进而进行施工。现在,利用智能设备和机器人来盖楼已成为现实。在济南国贸园观摩现场,一种被称为“盖楼神器”的装备吸引了参观者注意。
刘汇东介绍,“盖楼神器”是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轻量化造楼机。它由立柱与支撑系统、平台系统、施工电梯系统、电动卸料平台系统等组成,施工速度较传统方式提升30%。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多个项目中应用。
此外,测量机器人、激光地面整平机器人、墙面喷涂机器人、路径喷涂机器人等10余款智能建筑机器人也纷纷大显身手。从地面整平到墙面处理,这些“钢铁工人”正改变着传统施工方式。“机器人不仅施工效率高,还能自动收集粉尘,既智能又环保。”济南国贸园项目质量总监杨亮向记者介绍,墙面喷涂机器人每分钟可施工1.5平方米,效率远超人工。
“济南国贸园建造过程中,实施六大类59小项智能建造技术,实现了从设计、生产、施工到运维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济南国贸园项目负责人刘少锋向记者介绍,在设计阶段,项目组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以3D模型为数据源,完成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任务。这就好比用3D打印机设计一个建筑虚拟版本,从图纸到施工“一个模型全程用到底”,避免了“图纸打架”造成的返工。“此外,我们通过数字模拟化,把建筑像‘乐高积木’一样拆分预制、现场拼装,大大提高了标准化设计水平和现场拼装效率。”刘汇东说。
数字化平台及智能设备不仅提升了建设效率,也保证了安全。在济南国贸园建设过程中,团队以智慧工地平台为核心,融合多种数智化技术,便于管理人员对现场施工进度、质量等及时进行纠偏,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同时,提升整体管理效能。此外,团队还应用卸料平台超载报警、碳排放双控监测、智能机电、AI安全识别等智能设备,深度链接各个环节,让管理人员“看”得见违章、“听”得见噪音、“嗅”得着隐患,工地建设更加安全、智慧、绿色。
肖绪文说,济南国贸园采用多项新工艺、新技术,将打造超低能耗建筑与智能化办公环境作为核心目标,是绿色、智能理念在建筑领域的创新实践。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建筑行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随着5G、AI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智慧工地”将成为行业新常态,为城市建设注入更多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