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冯帆 宋喜群 光明日报通讯员 潘云博
“小图小图。”“您好,我是您的专属AI馆员‘山小图’,请问您有什么问题或需要的帮助吗?”“我想了解科幻类的图书,有什么推荐吗?”
日前,山东大学图书馆AI馆员“山小图”正热情地回应着使用者,它能够在几秒内满足读者对信息查询、业务办理、图书导览及个性化推荐等方面的服务需求。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持续推进,AI如何赋能高校图书馆?5月22日,专家学者齐聚山东济南,围绕“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图书馆转型与发展”这一话题展开研讨。
“人工智能在图书馆的落地,绝不是简单的应用,而是具体的、细分的结合。”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建龙表示,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为图书馆的技术、业态模式、管理方法和制度等层面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可能,推动高校图书馆实现系统跃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同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未来学习中心、AI知识库、AI馆员等数字化教育方式不断驱动着知识创造的智能跃迁,为高校学子及科研人员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服务。
“未来学习中心等平台或应用的建设,于学校,能够推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于学生,能够提供终身学习环境、培养跨学科能力与创新思维;于图书馆,可以重塑知识服务的范式,推动高校图书馆从‘被使用’走向‘被需要’,是一桩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的好事。”山东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程川生说。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承担着满足用户文化和需求的职能,应在内容、形式、平台和技术等方面统筹用力,把握大语言模型带来的机遇,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供给。”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邵波认为。
这个过程中,图书馆要进行角色转变。正如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韩召颖所言,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了图书馆数据资源、服务工具、服务场景的纵深发展,驱动图书馆从“资源为王”的知识仓库角色向识别并满足读者知识需求的“智慧中枢”角色转变。
不过,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四川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盛强认为,目前,大多数的图书馆面临着内部技术开发能力有限、馆藏高质量数据不足、研发及维护资金不足等现实问题。
还有专家谈到,使用AI时需要正确认识技术的负面影响,譬如依赖算法筛选的被动信息获取模式可能会削弱用户对知识体系的全局认知,导致学术视野窄化,甚至是“发声的沉默”——用户看似接收信息,实则失去深度思考能力。
这个过程离不开高校图书馆进行探索,还要紧盯技术发展、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相关经验……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张斌说:“高校图书馆建设应紧密锚定教育强国、数字中国战略,以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指引,深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力争‘十五五’期间全面实现智慧图书馆建设,以支撑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全面赋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