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筑梦:把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带回去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07月21日 09时17分

  本报记者王永前 胡洁菲

  选择一个城市居住,某种意义上,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从虹桥国际交通枢纽驾车,仅六公里就能抵达上海西边的一个小镇——青浦区徐泾镇。这座约38平方公里的小镇不仅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的所在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更因聚集着超1.6万名、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人士而闻名周边。

  从来华20多年的“上海通”到来沪近10年的“进博网红”,再到来沪求学一年多的发展中国家“公务员”……透过这些外籍人士的故事,我们不仅能看到徐泾宜居、宜业、宜学的内在魅力,更能看到中国社会的绚丽多姿和包容广博。

  生活休闲:KTV里藏着独有的松弛

  没事坐在“马路牙子”上喝点小酒、放学后任由孩子在家门口晃荡、跟周边邻居轻易混成好朋友……你是否也在怀念这种邻里相亲、安全感满满的生活?

  在徐泾镇的外国人社区夏都小镇,这正是稀松平常的场景。

  工作日下午两点半,小雨淅淅沥沥,Joern骑车把小儿子从学校接回来后,就一头扎进自己开的西餐厅。6岁的小儿子就在半开放式的店门口玩,一会儿聚精会神地看一集奥特曼,一会儿跑到对面的全家便利店跟店员说说自己的奇思妙想,一会儿又跟周边的小朋友在小雨中玩起轮滑……

  这是德国人Joern在上海生活的第26年。20世纪90年代末,因为一次为期三周的出差,Joern正式开启自己在华“探险”之旅,没想到,这一探就是20多年。

  选择留在中国的理由很多,但Joern的第一答案超乎很多人的想象——这里有KTV。出生成长在以严谨著称的德国,Joern说,上海的KTV让他看到了中国作为“服务型”国家的特质,这里的人们都非常擅长换位思考。尽管后来不免“入乡随俗”、被上海太太要求多花点时间在家庭上,他还是会定期约上朋友们嗨一下,唱唱中国的《甜蜜蜜》《海阔天空》等经典老歌。

  徐泾镇党委书记朱磊明介绍,当前,徐泾镇正加快推进“City News Service”(简称CNS)一站式对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将逐步接入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入境体检等13项政务服务外,还涵盖了健康、教育、餐饮、租房、文化票务等商业服务,旨在帮助外籍人士更迅速融入上海生活。

  如今,依托这一平台,各类丰富的文化活动,已成为中外家庭深度交流的“粘合剂”。

  杨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剑锋的太极课、一年一度的中外文化交流节、徐泾非遗项目等外籍学生特色课程、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在徐泾打造的“中华文化小讲堂”……谈及几年前把家搬到徐泾的理由,Joern说,这些社区活动是重要原因。

  “这里到市区只需半小时,离虹桥机场只有10分钟车程,而且很安静,有助于改善我的失眠。”Joern还开了一家西餐店DAS BISTRO,这家店既有上海的葱油拌面,也有传统西餐的三文鱼能量沙拉,如今已在大众点评上稳稳占据青浦地区西餐榜单。

  创业有道:在中外“彩虹桥”上挣大钱

  工作日下午4点,与国家会展中心隔路相望的绿地贸易港三楼,约60平方米的门店铺满了各式各样的手工地毯,阿富汗商人阿里和他的店员正在盘点和清理地毯,为即将到来的第八届进博会做准备。

  对于不少上海居民来说,阿里是个名副其实的“进博网红”。2020年首次参展进博会后,初尝甜头的他索性将徐泾定义为自己的“福地”,在国家会展中心对面的绿地贸易港开了一家店。这些年来,不仅是地毯,他还把青金石、松子、石榴等多种阿富汗特产带到中国,不断探索在中国做生意的门道。

  “从我爷爷、甚至是爷爷的爷爷开始,家里就经营地毯生意……”阿里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成龙、甄子丹等中国功夫明星,后来看到身边越来越多叔叔阿姨来到神秘的义乌、深圳,创造出很多财富“神话”,他也对来中国做生意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阿里眼中,徐泾所处的虹桥商务区就像一座融通中外的“彩虹桥”。这里不仅有极佳的交通优势,更有包容的文化。相关部门的各项政策也为外籍人士创业提供保障,尤其是虹桥绿地贸易港,为大量来自海外的特色商品搭建起国际商贸快车,每天都会吸引大量的贸易商、顾客前来采购、参观。

  记者了解到,除了绿地贸易港,近年来,徐泾镇还积极推动联合国/国际组织可持续采购、信息分享与能力建设项目,赋能本土企业“破浪出海”;与此同时,徐泾镇依托虹桥“走出去”“引进来”的桥头堡战略地位,支持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国际产业协作平台建设,推进出海总部集聚、海外商品展示,让各类特色产业集群更好地参与国际产业协作。

  “外籍人士也能很好地享受到国家战略的红利。”与阿里类似,新西兰人陈平理(Li Tan)在创业中,深刻感受到区域发展的活力。

  “我的爷爷是福建人,爸爸是马来西亚国籍,但他可以说中文,一直认为自己的根在中国。”从2004年来华“寻根”的小伙儿,到五岁孩子的爸爸,陈平理堪称一个“老上海”。来上海20多年,他眼见上海从只有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到如今轨道交通四通八达,也看着陆家嘴从烂泥渡发展为高楼林立的金融中心……他说,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人惊喜。

  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关的政策红利,两年前,他将自己的一家金酒制造工厂落在隔壁的浙江省嘉善县,“长三角对于外资进来有很好的支持政策,无论资本金大小,都能得到很好的服务,我们感觉很便利”。

  发展筑梦:把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带回去

  流利的英语、知性的穿搭、友善的笑容……今年37岁的任荻目前在位于徐泾的国家会计学院学习金融。如今,临近毕业返回自己的国家阿尔及利亚,她既觉收获满满,也多有不舍。

  任荻是阿尔及利亚财政部的一名工作人员,也在高校担任兼职讲师。在申请中国学位之前,她曾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北京大学,二是来位于上海的国家会计学院。一番思考之后,她果断选择了上海,“虽然北大好像更有名气,但我觉得金融学习既要理论、也需要实践,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有非常多经验和场景”。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学院目前共有50名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为了更好地助力留学生与中国产生链接,相关课程设计广泛融入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今年以来组织了走进进博会系列活动,让留学生感受高水平对外开放;还开展了“解码亳州文化基因”现场走访活动,讲述区域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探寻产业升级密码的故事;针对上海金融高地的属性,多次举办《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讲座学习,并组织学生走进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实地调研长三角各地的上市公司和制造业企业……

  读书期间,任荻经常会去陆家嘴周边逛逛,在那里,过去阅读的诸多论文和新闻报道有了更具象化的表达——她不仅看到各类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更看到诸多赫赫有名的地方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外资银行大楼,“在阿尔及利亚,地方政府的活力是非常欠缺的,在中国,我看到了民营、外资和地方政府的能量”。

  来自柬埔寨国家银行的李霖恩和来自叙利亚财政部的那唯也对中国转型升级的进程赞叹不已。交流过程中,他们口中不断冒出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科技金融这些时髦词汇,甚至开始关注中国的基层治理,对义乌和南通等地独特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也颇感兴趣。

  “整个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各类知识。”李霖恩说,他此前就曾接受过包括中国高校教授、华为公司高管等在内的培训,但真正来到这里学习,感觉还是非常不同。如今,即将回国的他,正积极拓展工作单位与中国可能的合作项目,他也希望,未来不仅可以从用中国学到的知识建设自己的国家,更能成为中国和柬埔寨合作的桥梁。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