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陵山深处的贵州石阡,处处都是茶的海洋。漫山遍野,大小茶园,举目碧绿。封林成行的,宛如“绿色巨龙”,尚未“成年”的,长势蓬勃。
石阡苔茶是贵州名茶,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贵州省石阡县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推动全县生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石阡县完成干茶生产2.951万吨,创造茶叶综合产值超32亿元,茶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化底蕴深厚
石阡的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记载,到宋代即为贡品。当年,装满茶叶的船只顺着石阡河通航乌江,巴蜀江南均可品到石阡茶,而居民则把山外的盐巴等物资换进来。根据《贵州通志》记载,石阡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遍及于明朝,岁约出10万斤”。
在石阡县五德镇新华村茶博物馆里,夷州贡茶省级非遗传承人王飞指着桌上一个敞口大花盆,比划描述村里的古茶树,“村里原来有上万棵茶树有的这么粗。一个人抱不太过来,摘茶叶需要搭梯子”。五十多岁的王飞是侗族,他家六代人都用传统手工艺做茶。
石阡的茶,有个特别的名字——“苔茶”。因为这种茶有“一绝”——新长出来的嫩梢木质化速度比较慢,像菜苔一样鲜嫩,当地人就习惯称为“苔茶树”,久而久之就叫“苔茶”了;又因新长的嫩叶会随着气温升高而变红发紫,富含抗氧化的花青素,因此又名“苔紫茶”。
石阡县茶叶协会负责人朱坤介绍,石阡是全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苔茶是贵州省石阡县当地茶农长期栽培选育形成的一个地方品种,母树属古茶树系列,是中国屈指可数的茶树良种,独特的品种和悠久的种茶史也让石阡孕育了浓厚的茶文化。
在当地,罐罐茶是人们熟悉的最为古老的喝茶方式之一,形象言之,也就是如今流行的“围炉煮茶”。有经营头脑的人瞄准商机,开始在当地龙川河畔、人民广场等人群聚集地设置坝坝茶摊位。闻香品茗、以茶会友,茶文化在年轻群体中播撒。在石阡县五德镇、聚凤乡等地,现存有古茶树5万余株,这是石阡苔茶优质基因、悠久种茶饮茶历史的有力证明。
产业发展向好
“石阡苔茶有悠久的历史,如今生态更好,茶叶知名度越来越高。森林覆盖率近70%,平均海拔1000米,高山云雾出好茶。”王飞说。现在新华村有3000多亩茶园,每亩每年平均收入大约五千元,管理好的能到六七千元。
王飞在种茶制茶的路上干了三十多年,对手工制茶颇有研究。采摘、萎凋、杀青、摊凉、翻炒、揉捻,每个环节不计其数的试验,成就了今天省级非遗传承人的经验。
斗转星移,茶树一茬换一茬,王飞的儿子王宾正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2014年,大学毕业的王宾回到新华村,一边跟着父亲学习种茶制茶,一边对品牌管理、市场经营展开探索。“干了几年后,发现我们品质上等的苔茶卖不出好价钱,这个问题一度让我困惑。”王宾说。新华村的茶农忙碌一年,制作的茶叶大多数成为知名品牌的原料,陷入“品质很高端、产值很一般”的困境。对此,他创新思路,通过打造小罐茶、伴手礼,让石阡苔茶的好品质转化为茶农的好收成。
产业兴,群众富。石阡县枫香乡梨子园村,现在依托茶叶产业,村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民甘大秀有2亩多茶园,每年能收入4000多元。枫香乡党委副书记刘智强介绍,如今全村茶园面积已达250亩,年产茶青3万斤,产值约30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现在,每年茶园生产经营带动群众务工达28万人次,帮助茶农实现务工收入约2.8亿元,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450元。”石阡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段长流说。
产业有方向,企业有举措。目前,石阡县茶园面积共43.6万亩,投产茶园33.85万亩,茶叶加工企业185家,茶产业生产经营共带动农户2.87万户11.62万人。石阡苔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石阡也获得“中国苔茶之乡”“全国茶叶百强县”等荣誉称号。
科技赋能增效
石阡苔茶是地方良种,做绿茶红茶都能出好品质,这是茶界的共识。
在北纬27度、海拔近700米的石阡县大屯村“龙塘省级现代化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人们可以领略到“干净茶”“生态茶”,不仅“味”美还“色”美。千亩茶园似一张流动绿毯,顺着坡势“流动”。天空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茶园里、山谷间云雾缭绕,宛若人间仙境。
“仙境”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块,茶垄间不像平常的茶园那样杂草丛生,或是通过人工除草看上去很光溜,而是长满一种绿油油的草。地头牌子上写着“绿肥1号”“目的:控制杂草、替代草甘膦”。原来,这是贵州大学科研团队“以草治草”的绿色防控试验——生长旺盛的绿草能把茶垄间的杂草“挤走”,并且割了还能当绿肥。“以草治草”节省劳动力,节约农药成本,还绿色环保。
茶园智能化也是石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亮点。在石阡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25台(套)智能化监测设备覆盖在茶园各处;多功能气象站实时收集茶园的温度、湿度、降雨量、风力等数据,并自动更新上传到石阡苔茶大数据云平台;农艺师通过手机登录平台,随时可以摸清哪里温度较高湿度较低需要灌溉,并在几秒钟就能完成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