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苏超”出圈,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浙BA”)也如火如荼。这个夏天,关于体育的话题也越来越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个目标也表明,体育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体育的重要性,古今中外以来多有共鸣,不去赘述。一百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更是把体育摆在了文明的高度,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中写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体育对于国家和国民的巨大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国民身体强健、身心健康,文化则易向上;文化向上,科技人才也必昌盛繁荣,教育之基础也必坚实。
但知易行难,体育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关乎社会思想、经济成本、文化氛围、家庭理念、物质条件等诸多因素。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当下在市场经济条件和群众文化娱乐日趋多样化选择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实践中要增强对体育的人民性、经济性、精神性和协同性的认识。
强调人民性,是因为体育的生命在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力行。体育可强国,是因为人民强。让人人都有健康的体魄,才是体育事业的核心追求。竞技性体育强大是国强的一个体现,竞技性体育对引导国民热爱体育有帮助,但竞技性体育不能替代群众性体育。没有强大的群众性体育,竞技性体育是走不远、走不好的。
通过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举办大型国际性体育赛事的城市,建设场馆之初,就已经考虑到如何在赛后利用好场馆设施为群众的体育活动提供服务。但总体而言,我们群众体育的基础还是不够平衡充分的。如国家统计局2024年10月底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显示,居民每日运动健身活动平均时间为35分钟,参与率为49.6%,而互联网使用每日平均为5小时37分钟,群众身体活动不足问题仍普遍存在;又如2025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体育场地设施在普及和均等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但与体育发达国家相比,人均3.0平方米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共享不充分、部分场地设施对外开放不足,也是一大短板。
对于体育的经济性,大家提得较多,这是因为体育的活力也一定会体现在体育经济的发展壮大。要知道体育活动者也是体育消费者。体育消费的需求在中国的庞大人口基数之下,是巨大的。
近些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都以五年翻一番的增速增长,年均增速保持正常年份经济增长两倍以上。在直播等数字技术加持下,体育消费热情高涨,健身器材、体育装备、运动产品等成为近些年“双十一”等重大消费节点的爆款产品,高的年份甚至以年均百分之百的速度增长。
但放在国际上比较,我国的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匹配度是有待提高的,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2%左右,无论欧美、还是亚洲的日韩都比我们高出0.5个百分点到1个百分点左右。考虑到我国有18个千万人口以上城市、91个500万人口以上城市,还有数百个200万人口城市,以及居民人均收入的持续提高,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的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目前,体育经济发展壮大主要体现在体育制造产品上,一些高端的户外运动等也呈现较热趋势。但,在这里要强调经济性不仅在于产业的壮大。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层次、产品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也应大大提高,尤其是要发展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价廉物美,又有所增益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去科学、便宜、常态、可持续地开展体育运动,这反过来也有助于倒逼体育经济供给侧不断提升。由于投资体育产业是个长期战略,同时兼具公共性和市场性,这些年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关的产业和企业发展总体看还大有提升空间,但要知道,国外仅一个ESPN年收入就达上百亿美元,这值得我们去学习、思考和借鉴。
今天,我们中许多人早已告别“一早一晚、一棵树、一口剑、一把扇、一根绳、一块空地、一群人”就开始体育健身的阶段。现代体育爱好者,无论老中青,都开始需要各种专业器械、护具、特殊材料的服饰装备以及电子记录的装置、专业的教练和健身指导服务,来帮助开展科学的体育活动。我们的业余爱好者也在从事冰雪、马术、马拉松、户外山地竞技、航空等极其专业的体育活动。体育与其说是一种体能的训练,不如说是中国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是物质的、机体的,更是一种精神的、文化的活动。观赏高水平的体育让人愉悦,开展科学的体育健身活动让人身心舒畅、健康长寿。进行体育消费毫无疑问是舒适消费、健康消费、快乐消费、文化消费。这一点已取得社会的广泛共识。
体育消费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抓手,它还包括由直接的赛事消费带动的文旅、商品消费等。如这个暑期,在“浙BA”火爆的同时,省内各大景区、酒店、商场和商户等也纷纷推出“凭票根享折扣”的优惠,有的地方还推出专项消费券,开出“夏日晚风”集市、生活嘉年华、灯光秀等,进一步激活夏日消费。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一切都向好发展,我们正处在发展体育最好的时候。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体育之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也离不开体育之强。但差距必须正视:与我们目前人均GDP一万到两万美元的发展阶段相比,我们在对青少年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经济的支持上,在体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上还需加大力度。如何让体育融入每一个城市、进入每一个社区、造福每一位国民,让体育无处不在、无处不美,还大有可为。
(潘毅刚,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