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再次交上了一份夏粮丰收答卷。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日前公布数据显示,2025年我市夏粮播种面积565.80万亩,同比增长0.1%;产量126.49万吨,同比增长1%,单产223.6公斤,同比增长1%。
对重庆而言,“三个增长”实属不易。这份“成绩单”如何取得?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
增面积
筑牢粮食增产“耕”基
守住守好粮食安全底线,首先是要稳定提升粮食播种面积。
7月26日,回顾今年的麦收季,永川区金龙镇洞子口村种粮大户徐顺江很满意。他种植的2000亩小麦,平均亩产超过300公斤。“小麦收成不错,多亏了高标准农田。”他说。
徐顺江的这片地,原先田间是不到两米宽的土路,现在修了水泥路,大型农机能进来了,集中连片耕种让成本降了一大截。
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伴的,是高效节水系统的推广。农田里安装了自动化喷灌设施,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不仅省时省力,还比传统灌溉方式节水三到五成。
夏粮丰收的密码,也藏在“高配版”良田里。近年来,我市通过土地全域综合整治等措施,有效解决耕地碎片化、质量下降等问题。
在垫江县长龙镇长久村,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建立了农作物病虫监测站。“从种植、浇灌、打药到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农田条件好了,庄稼也长得好。”长久村集体经济联合社负责人刘本权说,收完小麦就能种玉米,一茬接一茬,种粮底气更足了。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地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通过开发利用冬闲田等方式,充分挖潜,节水、节电、节肥、增产效果显著。
用良种
农作物品质产量均有进步
春马铃薯一般在5月初收获。2023年底,为调整种植结构,在市薯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指导下,开州区竹溪镇首次引进早熟马铃薯品种“缙云薯11号”,并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地区进行示范种植,竹溪镇大坪村种粮大户刘小平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农户,试种了50多亩。
“没想到新品种马铃薯增产增收效果这么好。”刘小平说。和传统的春马铃薯品种相比,“缙云薯11号”亩产在1800公斤以上,实现了产量翻番,且表皮光滑、商品率高,产地价最高达到2元/斤,更重要的是能提前一个多月收获,解决了“马铃薯+玉米+大豆”轮作的茬口问题。因此,在去年底,刘小平把流转来的400多亩土地全部种上了“缙云薯11号”。
近年来,结合重庆丘陵山地特点,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向广大种植户推荐优质粮食作物主导品种,确保用种安全。市种子站相关负责人表示,得益于新品种的推广,近年来我市农作物品种在品质、产量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兴科技
夏粮单产同比增长1%
重庆山地丘陵面积占比九成多,如何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必须向单产要效益!”市农技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市将粮食生产的重心转向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选择一批区域代表性强、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农作物主产县,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巴南、奉节、江津等区县开展大豆和玉米增密提单产示范工作,其中巴南区惠民街道显林村的测产结果显示,今年大豆和玉米增产幅度达31%;在奉节县兴隆镇友爱村实施马铃薯、春玉米、夏大豆带状种植增密栽培示范工作,经实收测产,30多亩示范片平均亩产春马铃薯2500公斤、玉米538公斤、夏大豆112公斤。
市农技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通过向科技要效益,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初见成效:今年全市夏粮单产223.6公斤,同比增长1%。下一步,我市将在百亩示范片、千亩示范片、万亩示范片等地加快推广精准种植管控、水肥调控、绿色防控“三个精准”技术模式,着力提升单产水平。
强服务
技术指导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在我市夏粮中,豌豆、胡豆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此前,由于胡豆赤斑病防治难度较大,一旦暴发,减产率高达50%—70%,甚至颗粒无收,严重影响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荣昌区河包镇水稻种植大户龙吉果对此感受颇深。此前,他每年利用500亩冬闲田种植胡豆,但受赤斑病影响,每每费了力却赚不到钱。
2023年,以市农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所长张晓春为组长的第18技术指导组,在荣昌、永川、巫山重点推广抗赤斑病的胡豆新品种和种植技术,并主动拓展市场,帮村民打通销路。
“今年胡豆亩均产值1200元,管得好的有2000元,浙江老板开车来收,直接给现钱,这个副业的收入已高过主业了!”龙吉果说。
在春耕生产“第一仗”中,重庆统筹调度种子、农机等农资装备;选派农技人员、产业专家开展选种、购种、田间管理一线指导等服务;将3D打印播种技术、无人驾驶农机等一批新装备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助力农业节本增效。为保证夏粮丰收,各地全力做好各项夏收服务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