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一家名为“假装上班无限公司”的机构引发关注。这里提供“朝九晚五”的付费上班服务,每日收费30元,两个多月来已有三四十人前来“上班”。老板介绍,来者中仅有少数是确实不想工作,“过来拍个照片发给家里人看一下就走了,给了我们50元”,其余多为暂时没找到工作或需要办公场地的人。(7月30日 大象新闻)
这种“花钱买班上”的奇特现象,实则折射出当代人的生存焦虑与情感需求。对于自由职业者而言,长期居家办公容易陷入孤独与无序,而“假装上班公司”提供的集体环境、规律作息提示,恰好能帮助他们找回状态、提高效率。对于待业人员来说,这里则是一个避免亲友追问、缓解心理压力的“缓冲带”。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特定群体对“社会联结感”和“生活节奏感”的需求空白。
然而,这种假装也伴随着争议与隐忧。有观点认为,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逃避行为,花钱营造的“上班假象”终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待业者若沉溺其中,可能会消磨积极求职的动力。更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场所的运营规范尚属空白,若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可能会出现伪造在职证明、虚构工作经历等不当行为,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这种付费上班服务,也为社会支持体系敲响了一记警钟。当灵活就业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当求职周期可能拉长,我们是否为这些群体提供了足够的公共空间和心理支持?
“假装上班公司”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市场对这些需求的自发回应。这提醒我们,相关部门和社区或许可以考虑提供更多普惠性的共享办公空间、组织职业技能交流活动、开展心理疏导服务等,从根本上为这些群体提供更实在的帮助。
假装上班的走红,与其说是一场荒诞的闹剧,不如说是一面映照社会心态的镜子。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情感慰藉。但我们更应思考的是,如何让这种“假装”不再必要。
当社会能为不同职业状态的人提供更包容的环境、更完善的支持,当每个人都能在真实的生活与工作中找到归属感与价值感,或许假装上班的需求便会自然消解。毕竟,人们真正渴望的,从来不是假装的状态,而是真实的安稳与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