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买班上”为何有人买单?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07月31日 09时38分

  近日,杭州一家名为“假装上班无限公司”的机构引发关注。这里提供“朝九晚五”的付费上班服务,每日收费30元,两个多月来已有三四十人前来“上班”。老板介绍,来者中仅有少数是确实不想工作,“过来拍个照片发给家里人看一下就走了,给了我们50元”,其余多为暂时没找到工作或需要办公场地的人。(7月30日 大象新闻)

  这种“花钱买班上”的奇特现象,实则折射出当代人的生存焦虑与情感需求。对于自由职业者而言,长期居家办公容易陷入孤独与无序,而“假装上班公司”提供的集体环境、规律作息提示,恰好能帮助他们找回状态、提高效率。对于待业人员来说,这里则是一个避免亲友追问、缓解心理压力的“缓冲带”。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特定群体对“社会联结感”和“生活节奏感”的需求空白。

  然而,这种假装也伴随着争议与隐忧。有观点认为,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逃避行为,花钱营造的“上班假象”终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待业者若沉溺其中,可能会消磨积极求职的动力。更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场所的运营规范尚属空白,若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可能会出现伪造在职证明、虚构工作经历等不当行为,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这种付费上班服务,也为社会支持体系敲响了一记警钟。当灵活就业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当求职周期可能拉长,我们是否为这些群体提供了足够的公共空间和心理支持?

  “假装上班公司”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市场对这些需求的自发回应。这提醒我们,相关部门和社区或许可以考虑提供更多普惠性的共享办公空间、组织职业技能交流活动、开展心理疏导服务等,从根本上为这些群体提供更实在的帮助。

  假装上班的走红,与其说是一场荒诞的闹剧,不如说是一面映照社会心态的镜子。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情感慰藉。但我们更应思考的是,如何让这种“假装”不再必要。

  当社会能为不同职业状态的人提供更包容的环境、更完善的支持,当每个人都能在真实的生活与工作中找到归属感与价值感,或许假装上班的需求便会自然消解。毕竟,人们真正渴望的,从来不是假装的状态,而是真实的安稳与充实。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