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哟吙哟吙哟……撑起哟那个篙子哟,吔赛我的嗨呀。”在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的黄家套旅游景区,一群中学生正在河岸边,听非遗传承人们在船上唱起澧水船工号子。传统木船上,风帆、摇橹一应俱全,瞬间把人们带回20世纪的澧水河畔。
这是正在进行的船工号子研学活动。“我们会给学生们讲澧水船工号子的历史渊源、演唱特点,讲船工们逆流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澧水船工号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苏平说。活动结束后,黄苏平收到了孩子们大小不一的纸条,上面用稚嫩的笔迹写下了朴实又真诚的感受。
“有孩子写:我学到了什么是澧水船工号子,作为学生,我们要成为一粒传承的种子。”黄苏平感慨,“很欣慰,非遗传承在这一刻有了意义。”
澧水河畔的号子声
澧水是湖南的四大水系之一,历史上是湘西北水运交通大动脉。明清时期,澧县成为重要的商埠码头,澧水航运兴旺,货船络绎不绝。河道繁忙时,每条货船能有纤夫船工20多人。逆水行船的过程中,船工纤夫为振奋精神、统一步调、凝聚力量,常一边摇橹拉纤,一边唱起当地小调。在发展中,小调逐渐转化为高亢有力、节奏明快的澧水船工号子。
战狂风、掌稳舵、过险滩,传承百年的澧水船工号子讲述着船工们的生活和劳动故事。黄苏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澧水船工号子没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词,大多是因时因地因人即兴而起,“见人唱人、见物唱物”。拉纤时,一人领唱,众人合唱,通俗却豪迈。
黄苏平就在澧水河畔长大。他记得,小时候能在澧水沿岸看到拉纤的纤夫,听到船工号子的声音。1979年,25岁的黄苏平在澧县文化馆担任音乐专干,当时正赶上全省民间音乐数据收集整理工作。在3个月的时间里,黄苏平收集到了1100多首澧水流域的民歌,其中有一首摇橹号子,让他瞬间回忆起了小时候听到的船工号子,“很兴奋很激动,就把谱子整理了出来”。
澧水船工号子内容丰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排演的澧水船工号子曾拿过国际奖项。但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澧县船工行船拉纤的身影渐渐消失,许多船民被迫改行,另谋生路。
黄苏平发现,由于缺乏专门收集、整理,澧水船工号子逐渐淹没在现代船只发动机的轰鸣声中,难以寻觅。于是,他开始沿着澧水采风,拜访老船工,收集词曲唱调并整理成册。
传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船工号子多为口传心授,“用嘴巴讲述”。船工如何生活、号子怎么喊,黄苏平拿着录音机,一点一点向老船工学习。
黄苏平从慈利县文化馆音乐专干满溢丙那里,收集到了澧水船工号子唱腔的几种板式:平板在风浪不大,平水慢行时演唱;急板紧张有力,一般在险滩急水中演唱;数板速度稍快,在深水行船用力时或两船比赛时唱。由于地域不同,澧水船工号子又分为“上河腔”和“下河腔”。“上河腔”高亢响亮,衬词较多;“下河腔”曲调舒缓、优雅,节奏缓慢。
已故的老船工刘志生,是教黄苏平唱澧水船工号子的第二任老师,当了40多年船工。采风时,黄苏平听刘志生讲拉纤的故事,学习如何起锚、划船、撑篙、拉纤、唱号子。就这样,黄苏平从老船工处保存了很多濒临失传的曲调和唱词,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资料。
在黄苏平看来,澧水船工号子的独特价值,在于它的音域宽广、内容丰富、板式众多。他告诉记者,在澧水船工号子中,衬词很丰富,“嘿”“哟”“吙”用得很多。号子讲述的是船工的经历:天空突然出现了乌云,晚上要下暴雨,要小心;3月要发春水,把这些货物运到岳阳去……歌声中,船工的故事一一呈现,听完全曲,仿佛跟着走了一段难忘的水路。
2006年,澧水船工号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种下传承的种子
澧水船工号子留存下来了,而澧水之上早已没有摇橹和拉纤的船工。如何让从未见过船工号子的青少年认识它?如何让全凭口耳相授的非遗从历史中走出、实现活态传承?黄苏平在不断尝试新方法。
为了更好地传唱澧水船工号子,黄苏平将满溢丙和刘志生教给自己的澧水船工号子融会贯通,创编出合唱、表演唱、舞台剧等多种形式。他还计划制作一个器乐合作版:用二胡演绎出风暴声,用琵琶营造出“十面埋伏”那样的紧张感,再搭配澧水船工号子。黄苏平已经写出了初稿,“很期待这个版本的演绎效果”。
“你们见过澧水河吗?在河边,曾经有一群拉船的人,可能你爸爸妈妈都不一定见过,要问你们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2023年起,黄苏平在澧县小渡口镇中心小学成立了“船工号子传承班”,孩子们观赏黄苏平团队的演出,听他讲述船工号子的发展历史。
刚设立时,黄苏平一周就要去两次,连续去了3个月。他带着孩子们从零基础开始了解、学习澧水船工号子。在黄苏平的指导下,孩子们学习传唱船工号子,编成了第一个儿童版的《澧水船工号子》节目,并在学校“六一”文艺汇演中展示。
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黄苏平都会参与编排澧水船工号子合唱节目、制作宣传资料,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展示展演。
为了让青少年深度理解、传承船工号子,推动文旅融合。2023年11月起,澧县在黄家套旅游景区、城头山旅游景区等地建立了4个传承学习基地,推出船工号子研学活动,让非遗传承走出教室、走进现实。黄苏平经常为孩子们开展现场教学,青少年来景区参观时,还可以观摩船工的劳动过程,沉浸式体验撑船拉纤的艰辛。黄苏平说,非遗传承,要给孩子们种下传承的种子。
“山高水险不用怕,步步蹬稳往前爬”“太阳出来红满天,船工汗水湿衣衫”……在今年7月的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现场,黄苏平和徒弟们穿着白色的船工服、腰系红布带,把澧水船工号子唱到了内蒙古的敕勒川大草原。“我们会把澧水船工号子一直传下去。”黄苏平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