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田园综合体大棚上加装光伏板,助力蘑菇种植实现绿色生产;山东济南,办公大楼通过集中供冷替代传统空调,实现节能降本;重庆江津,工业园区以屋顶光伏和技术改造突破用电瓶颈……暑期是用电高峰期,各地采取多种灵活举措,推动农业、工业、办公等场景节能降耗,以绿色技术赋能生产。
——编 者
浙江衢州——
村企合作,光伏大棚育出“致富菇”
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团石村的香满亭花菇田园综合体内,一排排现代化大棚覆盖着光伏板,宛如一片蓝色海洋。走进大棚,恒温恒湿环境中,不少香菇正破棒而出。
“这是一座‘菌光互补’的田园综合体。”浙江香满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佑存介绍,通过“棚上发电、棚下种菇”模式,带动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结合研学、观光、采摘等活动,进一步撬动乡村旅游发展。
“以前我们种菌菇,最怕极端天气。”朱佑存说,“夏日高温、冬日严寒,传统大棚难以应对;也想过装空调,但算下来成本太高。”
像团石村一样,龙游县不少村庄都发展菌菇种植,温度难控制、用电成本高成了共性问题。2023年起,当地逐渐探索出一套“菌光互补”的新模式——通过“企业主导、多方共投”模式,由供电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利用菌菇大棚顶部空间安装光伏板,不仅能解决菌菇种植用电需求,还能提高土地效益。
改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团队负责人,国网衢州供电公司政企客户服务班客户经理黄治广说,部分村民对在大棚上安装光伏板心存疑虑,“发电设备安不安全”“会不会影响光照”“发的电怎么用,要不要交钱”……质疑声、反对声不少。
“为了打消顾虑,技术团队在大棚里一待就是半个月,加固大棚结构,反复调试光伏板的安装角度,确保既能高效发电,又不影响菌菇所需的光照。”黄治广说,“所发电力除满足生产需求外,剩余部分并网。”
“光伏板就像给大棚打了把‘遮阳伞’,夏天棚内温度比普通大棚低8至10摄氏度,光伏发电量不仅能满足大棚内空调用电,7月还有680千瓦时余电并网,带来额外收益。”团石村村民汪哲庆说。
今年,田园综合体又上线了更多智能化生产设备: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棚内温湿度、光照及栽培基质水分,数据汇聚至云平台;自动调节通风精准滴灌系统,不仅能节水,更让菌菇生长环境波动控制在最小范围,实现了品质与产量双提升……
朱佑存还将目光瞄准了研学游:“我们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了绿电体验项目。从光伏发电到菌菇种植,再到冷链运输,全程可视化展示,他们能更直观地感受绿色能源带来的变化。”
山东济南——
集中供冷,办公大楼不用装空调
8月的山东济南,热浪翻滚。上午8点半,明湖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职工王燕额头满是汗珠,快步进入历下区中央商务区齐鲁科技金融大厦大门。
来到办公室,王燕打开调节面板,将温度设为26摄氏度。没有嗡嗡的机器轰鸣,屋里的温度逐渐降了下来。“我们办公楼没有安装空调,用的是集中供冷。”王燕说。
什么是集中供冷?集中供冷是在特定区域内设置集中制冷站,通过制出冷水或冷气,转移室内热量,从而达到制冷效果。城市各处的能源站为集中供冷系统集中制备冷水,通过四通八达的地下管网输送到各区域换冷站。用户只需调节室内的温度控制面板,就能享受到清凉。
中央商务区高楼林立,集中供冷如何实现?
离开科技金融大厦,记者跟随济南能源集团所属济南市冷热联供有限公司工程师王志伟,来到中央商务区南部能源站。“地下流动的冷水从这里源源不断输送到周边的写字楼。”王志伟介绍。
2021年6月,中央商务区南部能源站建成,正式为辖区内的商业和办公建筑用户供冷。截至今年6月,该能源站已签约中央商务区29个商业和办公建筑,总用冷建筑面积近200万平方米。
走在地下20米深的供冷管道走廊,直径1.2米的管道透着凉意。“管道里是约6摄氏度的冷水,通过二次循环系统输送到各栋建筑。”王志伟说。
中央商务区南部能源站采用“冰蓄冷+水蓄热”结合的模式,配备大焓差热能充放机组,搭建跨季节蓄热蓄冷池群。冬春季时,热能充放机组消耗低谷电,产生热水向外供热,同时制取冷水和冰浆储存在冷水池和蓄冰池;夏季用电高峰时,再利用冷水池和蓄冰池的冷资源。
此外,济南市冷热联供有限公司还自主研发冷热联供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和AI算法动态调节供能需求,实现源端与末端的精准匹配和远程调控。
“集中供冷,省钱还舒心。”明湖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晓静介绍,集中供冷相比公司利用空调制冷节约10%以上的成本。
王志伟也算了一笔账:齐鲁科技金融大厦供冷面积达5.54万平方米,7月份集中供冷节能率达32%,减碳量可达48.68吨。
2021年以来,济南市集中供冷范围已从最初的中央商务区试点,逐步扩大到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都市阳台、山大二院新院区等多个区域,总供冷面积达1000余万平方米。
重庆江津——
开源节流,园区用能成本降下来
烈日当空,重庆江津工业园区(白沙组团)武骏重庆光能有限公司的厂房屋顶上,一块块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过去一到夏天就愁眉苦脸,现在反而盼着大晴天。”武骏光能机电仪维保中心主任胡兴棋说。前几年,这家光伏玻璃生产企业经常面临电荒,特别是夏季用电高峰,8条生产线只能运行一半。
转变发生在2024年初,企业自主投建的36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厂房屋顶铺设光伏板约20万平方米,近6.2万块。”胡兴棋介绍,“光伏发电已占企业总用电量的19%,现在所有产线再没因限电停过工,不仅满负荷运转,富余的电还能赚钱。”今年1—7月,企业售电377万千瓦时,仅此一项增收149万余元。
2024年7月,重庆市“百万千瓦屋顶光伏”建设推进会在江津工业园区(白沙组团)举办。在园区引导下,已有41家企业使用光伏能源参与生产,总装机容量达到79兆瓦。
“园区正在谋划推动整园屋顶光伏项目,预计明年实现屋顶光伏全覆盖。”白沙工业园发展中心副主任张航说。
在武骏光能的中控室,大屏上的数字闪烁变化。生产车间里,1600摄氏度高温的玻璃熔窑内喷吐着灼热气流。
“这些烟气过去是废气,现在可是宝贝。”胡兴棋说,“熔窑烟气被精准回收,引入回收锅炉机组发电。”据介绍,熔窑每天产生22万立方米余热烟气,回收利用后每小时可发电3800千瓦时。光伏“开源”与余热利用“节流”之下,叠加设备更新,企业整体能耗下降了33%,年省电达4670万千瓦时。
距武骏光能3公里的重庆华彬伟玻璃有限公司,今年投资引入一条轻量化日用玻璃窑炉自动酒瓶生产线。步入生产车间,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技改工作。“引入的天然气窑炉及脱硝除尘设备,能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公司生产副总经理上官石林介绍,“设备更新后,单位产品能耗可降低10%,生产效率提升10%,产品合格率提升5%。”
“园区内光伏生产企业能耗高,是我们进行节能降耗的重点。”张航说,“园区还依托电网监管平台建立了能源监控管理体系,对园区用电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预警,超限自动告警。”
今年上半年,园区整体能耗同比下降约38%。“等新项目落地,还将降低企业用电、用气成本30%以上。”张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