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教育合作 为三地人才搭建成长舞台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09月08日 09时33分

  近期,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圈”活动密集、互动热络:

  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青年实习计划(广州)启动,100余名香港青年来穗实习,岗位覆盖金融科技、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粤港澳高校联盟年会暨校长论坛在澳门举办,180余名三地高校代表共研科教合作;世界青年论坛“未来博雅领袖峰会”开幕,400余名中外青年开启澳门文化交流之旅;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首设港澳区域赛,10所港澳高校的47个创新创业项目在香港中文大学展开竞逐……

  这番常来常往,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顶层擘画下,2020年《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出台,明确把大湾区打造成为国家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枢纽,以及内地与港澳教育全面合作发展的生动典范。5年来,从学术合作到实践育人,从文化交流到人才共育,资源加速流动,人才活力迸发,大湾区教育协同的蓝图愈发清晰,区域创新发展的动能更显强劲。

  一所新大学折射优质资源集聚

  6月19日,教育部正式复函广东省,同意设立大湾区大学。

  大湾区,这个耳熟能详的名词,从最初的一个地理概念,逐渐成为经济繁荣、科技领先、创新活跃等一体化发展的代名词。如今,又辐射至教育领域,成为一所大学的名字。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在哪?

  看区位——深圳向北几十分钟车程,来到东莞松山湖。这个高新区正是大湾区“最强大脑”汇聚地:华为、我国首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壤,也被送到这里研究。

  “在松山湖办学,与附近的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头部科技企业的合作会更方便。这里交通也很便利,上接广州,下接深圳。”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湾区大学创校负责人田刚介绍,大湾区大学规划设计了两个校区,目前松山湖校区已经投入使用,滨海湾校区还在建设中。

  看定位——理工科、小而精、新型研究型。大湾区大学首批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工程等专业。7月19日,学校完成首届本科招生录取工作:面向广东省物理类考生录取80人,一次性满额投档。相较小而精的招生规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近300名教研人员中,70%具备海外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工作经历,其中10位院士、78位国家级领军人才。

  “我们鼓励本科生选择不同导师,到实验室去实习,课程也要紧跟国家需求、社会需求、产业需求以及世界前沿。”大湾区大学物质科学学院执行院长赵金奎说。“大学+大学”“大学+科研机构”“大学+龙头企业”……匹配大湾区发展需求和产业空间布局,广东省高位统筹,优化高校布局,加速形成具有大湾区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方阵。

  大湾区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找准发展定位,创新办学模式,推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合作大学,探索多元协同、可持续、内涵式发展的办学路径,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等职业本科高校,打破职业教育止步专科的“天花板”,为大湾区经济转型升级培养更多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端技能人才……

  “我们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支持高校内涵建设。”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林如鹏介绍,广东每年安排“双一流”建设高校专项补助经费,在人才引进、科研项目立项、科研平台建设、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给予建设高校支持,赋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一间实验室汇聚三地科研合力

  珠江口,台风过后,一张生物气溶胶监测网徐徐铺开——香港鹤咀空气监测站,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员正在检查数据输出是否稳定;澳门海岸带生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在检查分析观测数据;国家海洋局珠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的西涌气象观测基地、广东省环境监测站点、广东工业大学,4台同样的设备也在高速运作。

  联合粤港澳,6个“探测触角”采集的科研数据信息全部汇聚到“智慧大脑”终端——位于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的粤港澳污染物暴露与健康联合实验室。“实验室由广东工业大学牵头,联合南方医科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共建,汇聚起三地环境、化学、生物与健康等众多领域的一流科学研究团队,围绕大湾区污染物排放及引起的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问题开展研究。”联合实验室粤方主任、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安太成说。

  在联合攻关中,香港浸会大学博士生彭琳打破了单一研究视角的局限,“我们课题组一共8人,其中香港团队侧重毒性机制分析,广州团队侧重环境暴露评估。”“大湾区一衣带水,三地科研各有优势,我们对技术、方法、数据及设备共享有着迫切需求。”澳门科技大学副教授彭烨期待能有更多联合攻关的机会。

  小小实验室,汇聚三地科研合力。广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建成粤方牵头的粤港澳联合实验室31家,其中22家依托广东高校建立。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推进有组织科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脑成像数据的深度统计学习理论与方法研究”“数据驱动的科学与工程计算算法与软件”……日前,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香港浸会大学与北师香港浸会大学“1+1+1”联合资助计划第一批立项项目启动。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陈致说:“‘1+1+1’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理念、资源与行动上的融合。比如,每个项目都有两名负责人,分别来自北师港浸大和香港浸会大学。”8月,作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引进的第一所内地“双一流”建设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建设的国际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在香港正式揭牌。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介绍:“国际医检院将率先实践‘高校研发—湾区制造—港澳融资—国际市场’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聚焦生命科学、智慧医疗等多个交叉领域,建设面向全球的创新基地、引智平台和品牌孵化港。”

  近年来,中山大学、深圳大学等纷纷把研究机构延伸至港澳,港澳科研团队也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内地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到港澳,加强国际联系、吸引全球人才、强化基础研究;在内地,产业链供应链完备、应用场景多元、产业人才集聚,加速“从0到1到100”的突破。“1+1+1>3”,大湾区的“科研之声”一路唱响,一路嘹亮。

  一方职教园畅通培育发展路径

  走进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职教师生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目不暇接:

  可轻松穿越山地、废墟等复杂地形,快速抵达救灾现场的全地形救援机器人;用于监控无人机动力电池健康状态、已被南方电网等企业采购使用的诊断系统;融合传统陶瓷技艺与当代银饰、木雕、金彩等工艺的十二生肖壶……这个园区位于深圳南山区创智云城,由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合作共建,瞄准“学、训、创、研”,建强交流合作平台,畅通培育发展路径,丰富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内涵。

  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第一年在香港上学,第二年在深圳上学,毕业后可拿两地学历文凭。”香港青年邓德华报名参加了深港联合培养“电机工程”高级文凭项目,“在深职大,我可以摸到各种先进设备,有了更多上手操作的机会。”

  “学院和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黄克竞分校共同组成课程委员会,编制符合两地要求的课程内容,努力培养更多国际化高技能人才。”深职大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志斌介绍,该项目已发挥出示范效应,园区已开展包括电机工程在内的5个深港联合人才培养项目,澳门旅游大学成为首个入驻园区的澳门高校。产教融合,精准帮扶。

  园区的学生创业园里,有人紧盯屏幕调试代码,有人修改设计草图,键盘敲击声与讨论声交织。“创业园不仅免费‘给场地’,还会耐心‘扶上路’,提供专业的政策扶持与技术指导,让我们有了敢试敢拼的底气。”深职大机电工程学院2025届毕业生罗丽娜说。此前,罗丽娜和人工智能学院的3名同学组成合伙人团队,希望开发一个多模态情感感知硬件系统,通过分析语音、文本、面部表情等多维度信息,推动人机交互向情感智能化方向发展。

  深职大工业训练中心(创新创业学院)教师陈文锴介绍,创业园已孵化24期483个企业,每年新增约40个学生项目入驻孵化。不只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何种人才,大湾区教育便交出何种答卷。

  南方科技大学开设人工智能等新专业,课程设置与国际一流培养体系接轨,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AI人才;中山大学与华为合作开展“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项目,通过“教室—实验室—企业”三课堂贯通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做真研究;暨南大学与香港大学签署法学学科合作协议,正式建立学生交换机制,携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法律人才,标志两校合作从基础交流迈向战略协同的阶段。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集群,支持新建若干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支持港澳知名高校来粤设立校区或合作办学,全面推行‘教授互聘、课程互修、学分互认、文凭互授’,并深化全过程创新链体制改革,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在大湾区‘能落地、转得快’。”广东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张国智说。

  伶仃洋畔,破浪先行。从跨校联合培养筑牢人才根基,到协同攻克关键科研难题,再到产教融合打通创新链路,粤港澳教育合作成色十足,为三地人才搭建成长舞台,更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