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催生网络文化新业态新模式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09月25日 09时59分

  2025北京文化论坛“双向赋能:网络文化创新发展”平行论坛9月23日举办。嘉宾围绕新技术催生网络文化新业态新模式、人工智能与媒体变革、AI时代版权保护技术创新等内容展开讨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管晓宏带来团队最新项目“音乐智能量化和脑科学认知研究”。他认为,音乐艺术与科学的交汇研究未来可期,信息科学、脑科学、生物医学与人文艺术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创全新研究方向;艺术形象思维与科学逻辑思维相互启迪,可助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形式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普及,将进一步提升公众艺术与科学素养。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叶蓁蓁认为,在过去的人工智能训练中,超过95%的语言没有网页可以被抓取用于AI训练,相当于这些语言及其所代表的文明都被大模型遗忘了。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已迫在眉睫。

  浙报集团副社长、潮新闻总编辑、传播大脑科技公司董事长钱伟刚分享了关于媒体未来的思考。比如,要避免“技术炫技”误区,回归“问题驱动”的正确路径。媒体技术应用要深耕垂直场景,避免“大而全”。现阶段已不再是“技术基础设施”的竞争,而是场景落地速度的竞争等。

  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也带来新挑战,尤其是在版权保护领域。北京市出版版权协会理事长王野霏分析了网络时代版权保护面临的挑战。“当下,侵权呈现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危害灾难性、行为隐蔽化等新趋势,对传统版权保护体制形成巨大冲击。”王野霏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虽带来新的版权议题,但也促使行业重新审视和探索版权保护的新模式,推动版权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

  “我们要坚持保护优先,发展负责的数字技术,共建标准体系,推动协同互认。”世界互联网大会常务副秘书长梁昊认为,创新产业生态,能够赋能文化经济。今年11月上旬,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将成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专业委员会,进一步汇聚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专家、学者、机构力量,推动相关工作走向常态化、系统化。

  在文化数字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的关系愈发紧密。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和欧洲电工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联合技术委员会主席沃尔特·福美认为,人工智能正作为强大工具助力网络安全体系升级,但需警惕,人工智能同样存在被恶意利用的风险。在设计人工智能系统和产品时,必须重视安全性,防止模型、算法及系统出现稳定性不足和潜在漏洞。

  英国标准协会区域总监、英国—东盟经济一体化项目区域主任马可明表示,人工智能可为各行业变革、提升效率、解决复杂问题提供机遇,但也面临信任鸿沟、技术复杂性、资源密集性等阻碍。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