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传承古法技艺,经典名方制出现代名药;融入药膳智慧,大健康产业不断拓展;中医药理念赋能文旅,实现街头买药品汤养生、馆里寻脉研史游学、田间采药观花怡情……
在“千年药都”安国,文化正成为一剂关键“药引”,激活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
从单一卖药材,到构建集药材种植、生产加工、药膳研发、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安国将中医药文化深植产业肌理,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多元价值重构与全面提升,推动“药材之都”向“健康之都”跨越发展。
□本报记者 周聪聪
承古法古方
助良药生金
一个蚕豆粒般大小的清半夏,经白矾蒸煮后刀切成片,也能薄如蝉翼,轻似雪花;大小、质地不同的鹿茸,切制成片后也状如云片、薄如绢帛……
9月4日,在河北汉草堂药业有限公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安国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峰展示的“蝉翼清夏”“云片鹿茸”等精湛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中药材经过种植、采摘后,还需一系列炮制加工才能成为入药的中药饮片。”刘峰介绍,中药材炮制有着严谨的标准和规范,一个细微偏差就可能影响疗效发挥。
千百年来,安国在中药炮制领域持续传承与创新,形成了一套系统且完备的切、炒、煅、炙等炮制技术体系,赢得“药不经祁州没药味”的美誉(安国古称祁州)。“百刀槟榔、蝉翼清夏、云片鹿茸、镑制犀角”四项中药材加工工艺,更是被誉为“祁州四绝”。
“规模化是中药饮片加工的大势所趋,但机械化的每一步提升,都必须扎根于传统炮制技艺的深厚积淀之中。”刘峰说,作为一家饮片加工企业,汉草堂目前拥有730多种饮片产品。在坚持部分高端产品纯手工精切的同时,他们也在不断探索将传统技艺精髓融入机械化生产。
“我们的大宗饮片生产中,一半产品是基于安国传统炮制工艺进行的机械研发。”刘峰解释,以黄芪、甘草饮片加工为例,外地常见做法是将药材完全干燥,再用热水浸软切片。为避免过水损失有效成分,安国的特色工艺则是将原料晾至七八成干时即行切片,而后烘干、色选。在机械研发中,汉草堂选择严格遵循本地传统炮制逻辑,自主研发设计了一套专用流水线设备。
只有遵古法、重药效,才能在规模化生产中实现质优价稳。
近年来,安国推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健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老药工技艺传习所”双轨传承机制,重点开展“八大祁药”炮制工艺、安国药酒古法酿制技艺等传统技术的数字化建档工作,为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2024年,安国现代中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97.56亿元,其中全国中药材市场70%的半夏、60%的北沙参、25%的黄芪均产自安国,中药饮片产量占全省总量70%以上。
在古法技艺为饮片生产注入灵魂的同时,经典名方也为成药开发奠定了根基。
668448盒!9月3日,走进河北药都制药集团数智化展示中心,一面电子屏幕上实时更新着止嗽立效片的年度销售数据。
“这是公司的全国独家品种,也是名副其实的当家产品。”药都集团办公室主任宁浩洁介绍,该药源于张仲景所创的经典方剂麻杏石甘汤,公司在古方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优化,加入了莱菔子、葶苈子等中药,使其更适用于当代人的体质和病症特点。
经典名方是中医药的精华,更是企业发展的根基。从一家口服液代加工企业成长为如今的大型药企,药都集团靠的正是对经典古方的深度挖掘与现代转化。
在安国,越来越多企业正循着“从经典名方到现代名药”的转化路径。目前,这里已汇聚企业1038家,涌现了泻白糖浆、附桂骨痛片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药产品,形成了古法传承与现代制造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融药膳智慧
拓健康产业
山药芝麻、陈皮薏米、五红灵芝、香草百合……在安国药膳研究所,所长刘朋展示的新款药膳月饼,不再是令人望而却步的“甜蜜负担”,而是兼具养生与美味的健康新选择。
“去年我们试水推出了3000份药膳月饼,不到两天就销售一空。今年我们将产量提升至一万份,目前已经有很多顾客预订了。”刘朋介绍,近两年研究所持续拓展药食同源产品,陆续推出药膳粽子、药膳雪糕、药膳汤圆等,深受消费者欢迎。
在安国药膳研究所经营的药膳馆里,药膳的丰富性更令人大开眼界。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我们根据不同季节的养生需求推出四季菜谱,每季提供66道菜品,全年共4套菜单循环更替,真正做到‘顺时而食’。”刘朋说,药膳馆秉持药食同源的理念,通过将中药材与日常食材巧妙搭配,让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收获健康。
在悠久的中医药文化浸润下,安国以药食同源的理念,沉淀出独具特色、底蕴深厚的药膳文化。
“安国药膳巧妙地将中药材融入日常饮食之中,通过煎、炒、烹、炸、蒸、煮、煨、炖等多样的烹饪手法,制作成有滋补营养、防病祛病、强身健体功效的特殊膳食。”刘朋介绍,2013年,安国药膳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安国药膳”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
不仅墙内开花,很快安国药膳还将飘香海外。目前安国药膳研究所已与四家欧洲中餐馆达成合作意向,今年10月将赴意大利米兰举办安国药膳专场推介会。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安国药膳研究所还正在研发一款药膳AI智能体。“我们将通过十万道安国药膳信息的持续‘投喂’,把它训练成一位懂吃又会补的智能美食家。”刘朋说,未来,这个智能体能根据每个人的体质量身定制饮食方案,真正做到“一人一方”。
舌尖上的本草智慧,不仅推动着药膳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安国布局大健康产业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位于祁州上康谷文化街区的“药都严选”体验馆,一款“素食百宝粥”成为热销爆款。
“光是8月份,我们线上线下就卖出了几十万单!”指着包装盒上密密麻麻的配料表,店员热情地介绍,这小小一盒粥里装了整整100种食材,不光有各种豆子、坚果、果蔬,还加入了可食用的花草药材,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团队研发配比。它食用方便,可作为代餐,帮助大家轻松摄取均衡营养,焕发满满元气。
姜黄葛根复合低聚肽饮、梅子熟了、y-氨基丁酸清畅饮、归红元气饮……体验馆里的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店员介绍,截至目前,药都严选健康产业集团(安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推出的药食同源类产品已超过100种。
在安国,越来越多企业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食品工艺相结合,推出适合当代人生活节奏和营养需求的健康产品,让“吃出健康”成为日常现实。
目前,该市共有药食同源生产企业76家,年产值达6.8亿元。其中,5家为具备生产保健食品资质的企业,年产值约5亿元,研发即食燕窝、酒黄精、阿胶珠、当归羊肉、枸杞原浆等400多种健康食品;71家普通药食同源食品企业,主要生产代用茶、固体饮料、方便食品、压片糖果等300余种产品。
“2024年,安国建设了总投资3.5亿元、占地100亩的健康食品产业园和仓储物流园,目前已全面启动招商招租。”安国市副市长张静介绍,园区已有8家药膳和功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入驻,正全力打造北方最大的康养食品产业集群。
不仅如此,今年8月,安国市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共同签署《共建药食同源中医药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并成立沙县·安国药食同源大健康研究院,助力药都的康养之路越走越宽。
聚文旅资源
促康养融合
40多年的纯野生人参,2米长的巨大肉苁蓉,高2.8米、宽1米的整张桂皮……9月12日,在安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一件件“镇馆之宝”令参观者纷纷驻足拍照。
“这座博物馆建筑面积近15000平方米,收藏各类中医药相关藏品6800余件(套),致力于打造我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中医药主题博物馆。”安国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吴琳介绍,自2024年6月正式开放以来,博物馆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
漫步安国,游客总会与各具特色的中医药博物馆不期而遇。从重现药都商贸历史的安国·同仁堂博物馆、安客堂博物馆,到传承药王文化的药王庙庙史馆与露天碑林博物馆,再到汉草堂博物馆、片仔癀博物馆、金木博览馆、本草药雕博物馆等非国有博物馆,共同构成了层次丰富、类型多元的“博物馆小镇”生态。
“打造这些博物馆的初衷,是希望每一位来访者能够感受中医药的魅力,了解当地民俗,学习康养知识,全方位了解安国厚重的中医药文化历史。”吴琳说,“中医药+博物馆”的融合模式,也为安国的文旅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和药”“细药”“川货”“怀药”“吃价”“吃药行”……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庙前的御康街上,一面古朴的文化墙吸引不少游客驻足,人们饶有兴致地辨认着这些老药市行话。
御康街全长1000米,街道两侧仿古建筑林立,中医馆、中药铺、康养理疗馆、中医培训机构等在此汇聚。
“清末民初时,这条街聚集了500余家药材商号、100多家钱庄和银号,为药市服务的行栈及运输、餐饮、娱乐等店铺数不胜数。”安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代爽介绍,2024年6月,经过保护修复的御康街正式开街,成为展示药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如今,御康街与药王庙、药王庙文化广场以及占地30余亩的祁州上康谷文化街区相连,共同构成了广阔的安国药王庙文化景区。每到傍晚,这里便化身为热闹的夜市,人流如织,香气四溢,传统与现代在此交汇,游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深入体验千年药都的历史文化。
安国的文化景点不仅可看可游,还可赏可闻。在药博园,游客可以漫步于以中医五脏与五行学说为灵感打造的保肝园、养心园、润肺园、护肾园和健脾园中,欣赏药花、品闻药香,从不同视角沉浸式感受中医药文化的深厚魅力。
“作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安国以中医药文化为根脉,有机融合旅游与康养资源,促进多元业态协同共生,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代爽介绍,集成药王庙、祁州上康谷、数字中药都、药博园等多个核心点位,让游客尽情感受“街头买药品汤养生、馆里寻脉研史游学、田间采药观花怡情”的充实快乐。
安国这座千年药都,正以崭新的姿态,实现从“药材之都”向“健康之都”的精彩跨越。
相关
源头育良种,产道地“祁药”
用镊子将一株株绿油油的幼苗置于不锈钢培养盘,精细分切、转接后,再将其装入透明组培瓶进行后续培养……9月3日,走进位于安国市现代中药农业园区的现代中药种业基地,透过洁净的玻璃窗观察组培室,工作人员正对中药材种苗进行脱毒组培与提纯复壮操作。
“他们正在操作的是祁花粉种苗。”园区导游部部长张小秀说,组培技术通过离体培养和人工干预,不仅能实现种苗的高效繁育,还能有效脱除病毒,保持道地药材的优良遗传性状,对保障中药材纯度、质量及道地性具有重要作用。
和大多数植物一样,中药材在长期种植过程中,也会出现种质资源退化。抓好种子种苗这一中医药产业发展“芯片”,安国市于2019年筹建现代中药种业基地,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数十所高校,联合开展品种基因与繁育技术攻关。
“我们重点研究的是‘八大祁药’,同时也关注市场需求高的品种和濒危中药材物种。”张小秀说,这些种子种苗不仅供应安国本地,还以订单模式销往全国。自去年起,基地已累计售出超1000万株种苗。
更令人期待的是,华北中药材制种繁育基地和研发中心即将落户于此。“建成后可收集保存中药材种子近6000种20余万份,引种濒危、高寒、热带等中药材3000余种,每年可提供优质种苗1.78亿株。”张小秀介绍。
安国素有“药都”美誉。这里不仅是全国闻名的药材集散地,更是道地药材种植的重镇。
“药材好,药才好。中药材特别讲究道地性,其中种苗的纯度、种植的自然环境与生态条件等,都直接影响药材品质和中医的临床疗效。”安国市农业农村局特色产业办公室主任李树强表示,“八大祁药”之所以能够享誉全国,正是来自安国对其道地属性的严格保护和品质追求。
在李树强看来,坚持道地性,不仅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敬畏,更是安国中医药产业立足的根本和未来发展的核心优势。
近年来,安国市大力实施“1+10+100”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工程,提出在打造1万亩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的基础上,建设10万亩以“八大祁药”为主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带动周边及太行山、燕山山脉近100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目前,安国的中药材常规种植品种逾40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生产中药材近6.8万吨,孕育出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李树强介绍,截至目前,安国市中药材种子种苗全部实现标准化、无农残培植,以“八大祁药”为主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良种覆盖率95%以上,种植标准化率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