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不少游客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各地博物馆也纷纷创新展陈方式、推出多彩活动、延长开放时间,回应群众需求。
从1905年建成第一座公共博物馆至今,我国博物馆事业已走过120年。岁月赋予了博物馆什么?历史的积淀,文明的见证。博物馆又“进化”成了什么模样?滋养公众的“第二课堂”、融入生活的“博物馆+”……让我们从一座120岁的博物馆、一座馆城融合的“博物馆之城”、一个享誉中外的文化IP,透视我国博物馆事业迎来历史最好时期、加速成长的密码。
——编 者
一个120岁博物馆的“返青”——
走进博物苑,开启“第二课堂”
本报记者 姚雪青
走进江苏南通博物苑,“江海古韵”展厅内,巨大的“煮海为盐”圆心展区里,观众沉浸在生动的现场讲解中。
“这些文物叫‘盘铁’,是古代煎盐的工具……”博物苑的“小小讲解员”、初中生戎玉正将古代煎盐过程细细道来。因为一次研学经历,戎玉爱上了文博,后来报名参加培训,成为志愿讲解员。
“研学游活动、‘小小讲解员’培训,都是对南通博物苑‘馆苑融合’理念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对学校教育的延伸与补充,让博物苑更好地成为滋养公众的‘第二课堂’。”南通博物苑党支部书记、主任杜嘉乐介绍,博物苑一直坚持融通室内展陈与室外实践,让更多人获得文化滋养。
120年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在这里刻下我国博物馆最初的模样——融合中国式苑囿与近代博物馆理念实现“馆苑一体”,以“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为宗旨。作为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传承与创新并重。1988年,博物苑跻身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入选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21年,被授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步入展厅,观众刚刚还沉浸在近代工业文明的故事中,倏地又“闯”入历史话剧《穿越时空遇见您》的演出现场。师生与张謇先生进行“时空对话”,让观众体悟家国情怀、感受精神浸润。
南通博物苑社服部社会教育中心主任周燕介绍,话剧中的32个角色均由青少年扮演,大家在排练演出中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话剧两年来演出50多场,每场都吸引线上线下观众超万人次。
历经岁月风华,南通博物苑已成为深受公众喜爱的“第二课堂”“文化公园”。如今,南通博物苑馆藏文物约5万件,有各类植物近500种。2024年,博物苑接待参观者超125万人次。近年来,博物苑持续丰富社教活动、创新表达方式,举办“苑藏自然标本展”“走进昆虫”等科普展,让参观者在游园中识得“草木之名”;开展“张謇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主题游”“江海文明探源”等研学活动,为青少年开辟“第二课堂”;开办“小小讲解员”“小小科普员”等培训实践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崇尚科学、热爱祖国的种子。
一个世界级文化IP的炼成——
把敦煌文化“带回家”
本报记者 赵帅杰
国庆、中秋假期,甘肃敦煌市博物馆内人头攒动,镌刻丝路印记的胡人牵驼图模印砖、饱经沧桑的北凉石塔……丰富的展陈文物吸引着各地游客。
博物馆里看文物、感受历史,馆外,敦煌文化同样可感可知。三兔共耳图案丝巾、藻井纹样包袋,令游客爱不释手。天津游客张女士说:“原来‘敦煌’还能穿在身上,很时尚。”
博物馆里的文物之美,变成文化IP,丰富文化业态,走进人们的日常。
上午9点,博物馆不远处的敦煌印局刚开门就迎来不少游客。印章区里,一枚枚敦煌元素印章整齐排列,游客排着队,把精美图案钤印在集章册上。
“传统拓印较为单调,我们设置了滑轮、彩色沙瓶和铜铃音效,让盖印章更有沉浸感。”90后设计师姚彦蓓说,团队从800多件敦煌壁画、彩塑中精选元素,设计飞天、瑞兽、建筑3个系列300余款印章,“年轻人不再是简单的‘到此一游’,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把敦煌文化‘带回家’。”
手工刺绣、冰箱贴,各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去年9月起试运营的敦煌印局,已成为游客体验敦煌文化IP的打卡地。2016年,敦煌文旅集团就组建专业团队,推动敦煌文化IP的开发,从实物产品到沉浸式空间,打开方式不断创新。近些年,敦煌市联合相关单位,打造《又见敦煌》《乐动敦煌》等演艺剧目,拓展文化IP的新形态。
“博物馆不能‘高冷’,我们探索用IP讲述文物的故事内涵。”敦煌市博物馆馆长石明秀介绍,博物馆2019年正式推出文创产品,如今IP设计已拓展至服装配饰等8个品类,“敦煌风”不断出圈。
石明秀说:“保护敦煌文化,要让文物里的文化内涵流行起来,让更多年轻人真正爱上敦煌文化。”敦煌文化IP的影响力持续提升,敦煌市博物馆与知名品牌跨界联名、与综艺节目联合制作内容,让敦煌文化融入当下生活,更加熠熠生辉。
数字技术发展,助力文化“破壁”。今年5月,在敦煌举办的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现场,塔吉克斯坦留学生米娜体验“寻境敦煌”项目,观赏文物细节,“太神奇了,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观赏壁画,看得清清楚楚。”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推出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等数字项目,并推出不同语言的版本,满足全球观众的游览、研究与审美需求。
如今,敦煌文化IP正以多样形态“圈粉”海外:敦煌藻井纹样“敦煌诗巾”深受国外游客喜爱,“丝路宝藏 文明交响”敦煌石窟艺术巴黎特展受到关注,取材莫高窟壁画的舞剧《丝路花雨》已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巡演……
“持续提升敦煌文化IP的国际影响力,既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核,也要搭建全球对话平台。”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武琼芳说,未来将以更立体、更鲜活的方式展现敦煌文化的多元魅力。
一座“博物馆之城”的扩容——
在太原,随时可能遇见博物馆
本报记者 付明丽
有各级各类博物馆106座,每5.1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山西太原,一座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截至9月30日,太原市文物局直属文博场馆今年接待游客1024.33万人次,同比增长8.85%。国庆、中秋假期,太原市属文博场馆接待游客91.14万人次,同比增长2.29%。
太原历史悠久,去年开放的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成为不少人了解太原的“第一站”。
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是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文物在这里静静讲述着太原的历史。
“唐代壁画上竟然有‘剪刀手’!”博物馆展厅里,唐代郭行墓壁画是网红展品,壁画中的人物伸出两根手指“比耶”,吸引了不少观众。
“博物馆特色很鲜明,就是浓浓的考古味儿。”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馆长赵涛说,博物馆将发掘现场“搬进”展厅,定期举办考古主题研学体验活动,今年暑期邀请12名专家义务讲解,力争让公众更好地感受考古的魅力。
如何立足丰富的文物资源,提升文博吸引力?科技手段让博物馆更智慧。
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3D打印、电子屏让文物立体可感,还有沉浸式影院、全息影像等技术……文化魅力直达观众。
天龙山石窟始凿于东魏时期,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瑰宝。20世纪20年代,天龙山石窟的大部分精品文物流失海外。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历时6年,在海外30多座博物馆采集100余件天龙山流失造像的三维数据,完成11个主要洞窟的数字复原,实现了大部分流失海外造像的数字化回归。博物馆推出的“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3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现天龙山石窟艺术的瑰丽。
一座“博物馆之城”如何扩容?太原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博物馆建设,65座类博物馆集中涌现。在太原城市记忆馆,二八大杠自行车、肥皂包装盒等2000多件展品,展现城市生长脉络和市民生活变迁。“馆内展品都是市民捐赠的,还在逐年增加。”太原城市记忆馆馆长黄珊说。
太原城市记忆馆是太原市首批类博物馆之一。近年来,太原致力打造群众身边“小而精”“小而美”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分布在城市街头、乡村、校园、景区,行走太原,随时可能遇见博物馆。
如今,太原逐步建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博物馆为骨干、非国有博物馆为支撑、类博物馆为补充的现代博物馆体系。
博物馆数量、质量双提升,背后离不开政策支持。《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山西省支持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相继实施,为“博物馆之城”建设带来更多动力。
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伟说,下一步计划将太原府城、明太原县城等区域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造高质量博物馆集群,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