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融合 正重塑着年轻人的“假期地图”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10月21日 18时46分

  □刘萍

  博物馆“抢票”成第一关,中轴线打卡、汉服妆造让历史游玩出沉浸新花样……音乐节、演唱会与国际顶级体育赛事一票难求,“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成为常态。骑行探索、工业遗址创意市集则定义了健康与个性的新潮流。从文博热到田园梦,从观演观赛到新户外,北京“文商旅体”的多元融合,正重塑着年轻人的“假期地图”。(据北青网10月1日报道)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的北京,博物馆预约按钮刚点亮便被秒空,中轴线的青砖路上满是身着汉服的身影,工业遗址市集里的非遗摊位前人头攒动——年轻人的假日生活呈现浓厚的文化气息,文化正从假日消费的“附加项”变为核心内容。这份浓浓的文化味,是文化供给升级、青年文化认同觉醒与消费逻辑转变共同推动的时代新潮。

  文化供给的创新表达,让历史遗产走出“深闺”成为假日新宠。曾经“高冷”的文化场所,如今正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主动破圈。博物馆不再是玻璃展柜的陈列室,而是通过科技赋能与创意转化焕发新生:山西运城的关公文化数字体验馆里,游客借助XR技术与关公共赴一场穿越冒险;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因一枚“天宫藻井”冰箱贴声名鹊起,让千年建筑智慧成为可触摸的生活摆件。这种转变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壁垒,将凝固的历史转化为可沉浸的场景,让文化体验从“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从智能导览小程序的便捷服务到灯光秀的震撼演绎,文化供给的精细化与趣味化,让年轻人的假日有了可感可玩的文化载体。

  青年文化自信的觉醒,为假日消费注入深层精神内核。当代年轻人在国风潮中成长,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是基于认知后的主动追寻。他们热衷在非遗馆体验“簪花”手作,将千年审美情趣融入日常;追捧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让文物元素成为自我表达的符号。这种文化认同在假日场景中尤为凸显:在故宫,他们通过剧本游还原历史场景;在丰收节,他们于农事体验中触摸农耕文明的基因。当“为文创赴博物馆”成为新潮流,文化已从知识传播升华为文化认同的纽带,让假日出行成为年轻人与历史对话、与传统共鸣的精神之旅。

  情绪价值的消费转向,让文化体验成为假日刚需。据统计,近六成青年愿为情绪价值付费,而文化恰好是情绪供给的优质源头。博物馆里静静展览的文物,能给快节奏生活中的年轻人带来“慢下来”的平静,正如网友所言“那些文物仿佛在告诉我,不要慌”;民宿的田园风光中,非遗手作体验让年轻人在创造中释放压力;工业遗址市集里,复古与潮流的碰撞满足了他们对个性与怀旧的双重追求。这种对精神共鸣的追求,让文化体验超越了娱乐属性,成为年轻人假日里的“能量补给站”。

  从文博场馆“抢票热”到文创产品“出圈潮”,年轻人的“假期地图”已不是简单的景点罗列,而是文化享受的当代漫游。“文商旅体”融合发展让文化融入年轻人假日的烟火日常。当文化供给愈发贴心、文化认同愈发坚定、文化消费愈发理性,年轻人的假日自然会沉淀出醇厚的文化味道。这张浸满文化气息的“假期地图”,成为当代青年与传统文化相拥、与时代同行的生动注脚。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