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通用大模型技术的快速迭代演进和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渐次展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正从“互联网+”的广泛连接阶段向“人工智能+”的创新引领阶段迈进。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面对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迭代、融合应用加速拓展的新形势,安徽必须把握机遇、发挥优势,认知到位、行动快捷,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对各领域、多场景重塑,打造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融合应用高地,努力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上抢先一步、走在前列。
安徽具有在“人工智能+”行动走在前列的坚实基础。近年来,我省发挥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优势,全力推进人工智能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通用智能未来产业培育壮大,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布局。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居全国第五。今年3月,我省出台《安徽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提出着力实施底层强基、融合应用、生态构建、安全筑底四大专项行动,为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我省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也面临着一些关键问题,比如:产业发展基础不够坚固,产品和服务不够丰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不足,现有的大模型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场景应用领域不够广阔,整体的“人工智能+制造”场景建设不丰富;各类人才储备不够充足,且相关人才普遍缺乏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训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安徽跨越发展不容错过的赛道。我省必须把“人工智能+”作为牵引性工程,更好赋能千行百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的动力源。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智能传感、高端存储、工业软件等关键软硬件技术研发,形成交叉学科突破,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迭代升级。支持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围绕大模型、大算力、关键软硬件等产业链关键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加快组建安全人工智能省实验室,做大做强通用大模型,加速布局行业大模型,支持垂类场景模型联合研发,建强开放平台,鼓励开源发展。适度超前、科学布局全省算力资源,加速构建国产算力及产业生态,持续提升国产超大规模智算平台能力。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继续发挥我省人工智能研发优势,把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人工智能在产业领域深度应用全覆盖。依托合肥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整合全省相关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资源,布局算法运用、人工智能芯片、算力和数据支撑、量子服务器、智能感知设备、机器视觉、脑机接口、智能终端、智能体(Agent)等配套产业。抓住培育龙头企业和“人工智能+”服务商两个关键,支持龙头企业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关键资源整合者和发展方向引领者。引进和培育形成更多的人工智能原生企业和衍生企业,全方位推动我省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向纵深发展。
赋能多场景应用。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打造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加快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探索智能产品新形态,加强智能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认知和情感消费等服务消费新场景。注重在我省具有优势的工业互联网基础上,发展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出行等。
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持续优化相关人才政策,打破常规遴选优秀人才,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超常规构建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双招双引”,引导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与制造业企业、服务型企业、平台型企业联合发布人才需求清单。积极举办高级别人工智能赛事,并对赛事中获奖人才和项目团队重点招引和跟进服务。大力推进产教融合、跨学科培养和国际合作,支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无人区”,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强化政策和资源要素保障。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构建高效运行机制,加强系统谋划、协调推进,确保“人工智能+”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地方立法,依托合肥法务区,整合立法、执法、司法资源,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和运用。建立健全人工智能监管制度,深化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建设,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合规、透明、可信赖。加大人工智能领域土地、财政、金融等支持力度,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
(作者单位:合肥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