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上调两融业务规模传递积极信号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11月04日 13时42分

  ■ 李 文

  近日,一家大型上市券商官宣,将融资融券(以下简称“两融”)业务规模上限由1500亿元大幅上调至2500亿元,单次千亿元级的增幅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事实上,年内已有多家券商相继上调两融及相关融资类业务规模。两融业务扩容是市场回暖、投资者交易意愿增强等因素共同驱动的综合结果,既反映出市场情绪的整体升温,也体现出券商在市场新阶段中谋篇布局的积极姿态。笔者认为,可从三个视角深入解读其所传递的积极信号。

  第一,两融业务扩容是市场流动性与信心的“双向放大器”。

  两融作为A股市场重要的信用交易工具,其规模扩张有助于提升市场整体流动性与活跃度,为市场注入更多资金“活水”。今年以来,A股两融市场展现出强劲动能,10月29日两融余额首度突破2.5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投资者参与端同样呈现积极变化,9月份新开信用账户数量达20.54万户,同比激增288%,显示投资者信心持续修复。在这一背景下,券商主动上调两融业务规模,既顺应了市场趋势、满足了投资者融资需求,也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的正向预期,形成资金与情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第二,两融业务“规模扩张,不松风控”,凸显证券行业运营日趋精细化。

  本轮两融业务扩容过程中,多家券商同步强化了风险管理机制,凸显出行业运营的精细化趋势。从实践看,部分券商在提高总规模上限后,又根据市场情况动态上调融资保证金比例至100%,通过主动压降投资者杠杆水平,有效防止风险过度积累。此外,更多券商加强了对客户担保比例的实时监测,完善了预警与平仓机制。这些举措表明,券商在两融业务拓展中不再盲目追求规模增长,而是更注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进业务,反映出信用业务管理正逐步走向系统化、精细化,有助于提升行业的整体风险抵御能力,保障市场的稳定运行。

  第三,两融业务竞争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推动行业构建服务新生态。

  两融业务的规模竞争背后,实则是行业转型的博弈。券商上调两融业务规模,一方面是及时满足投资者的融资需求,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则是借此机会扩大市场占有率,在行业竞争中确立优势。当前,两融市场同质化竞争问题仍较为突出,部分券商为争夺市场份额,已将融资利率压低至4%以下。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券商开始跳出低水平竞争,转向以综合服务提升客户黏性。例如,有券商通过完善融资定价机制、推出“两融ETF智能投顾工具”等创新产品,吸引新增客户;也有券商尝试整合投研、资管等资源,构建“融资+投研+资产配置”的业务生态,为两融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这些尝试不仅提升了客户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也为行业从规模红利向能力红利转型探索了新路。

  综合来看,本轮券商两融业务规模的上调,已超越简单的规模扩张,成为观察A股市场健康发展与证券行业转型的一扇窗口。它既反映了市场情绪的回暖与资金结构的优化,也展现了证券行业在风控升级与服务转型中的双重进阶。在A股市场走向更加成熟、更具韧性的阶段里,两融业务不再仅仅是市场的“杠杆工具”,更逐渐成为衡量投资信心、机构能力与市场健康度的重要标尺。随着更多券商在“规模与风控”“价格与价值”之间寻求平衡,一个更加理性、更富层次的市场信用生态也将逐步形成。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