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为表,文化为核
2025年“城超”的爆发之势是多方面的。
一是领头羊“苏超”的现象级热度。自5月10日开幕至11月1日决赛,“苏超”在176天的时间里创造了一组堪称神奇的数字:78场常规赛、7场淘汰赛,线上直播观看人次达20亿,各平台话题播放量近800亿次。而线下观赛人数更是突破243万人次,场均超过2.8万人次。决赛南京奥体中心的观众规模更是高达62329人,再次刷新了中国业余足球联赛的上座纪录。
二是同类赛事的现象级涌现。“赣超”“湘超”“川超”“渝超”“齐鲁超赛”……数据显示,2025年类似赛事的数量已达10个。而据预测,2026年这一数字有望突破20。
作为体育赛事与区域文化深度融合的产物,“城超”的破圈并非偶然,其最深层的动力来自对地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与传播。“苏超”巧妙地将13个城市的文化特色深度融入赛事肌理,使每一场比赛都成为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宿迁与徐州的“楚汉之争”不仅是球场对决,更是对历史文化的现代演绎;镇江与淮安的“醋文化PK”则将地方特产转化为球迷互动的趣味话题;南京与无锡的“盐水鸭对阵水蜜桃”之战,通过美食文化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
文化赋能的效果立竿见影。在赣州队主场,4万多名球迷合唱《十送红军》的视频全网播放量超2000万次,成功将红色文化转化为赛事的情感纽带。新余队主场迎战萍乡队的比赛间歇,《天工开物》主题舞剧让传统科技文化在绿茵场上重获新生。在抚州队主场,《我在牡丹亭等你》唱响浪漫旋律,为体育赛事注入了古典文学的美学意境。
体育为表,文化为核。恰如江苏省体育局副局长肖爱华所说,“苏超”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情感共鸣,关键在于它“重构了大家对江苏的集体文化认同,那种‘为城市而战’的荣誉感,本质上是对家乡文化的自豪与坚守”。
地方文化赋予赛事灵魂,触动情感共鸣。新南京人严玥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原本不懂足球的她,在“苏超”赛场找到了归属感。“那种为了我们的城市共同战斗的感觉,很过瘾、很自豪。”她说,“但更打动我的是在赛场看到的城市文化展示,这让我对脚下的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
赛事流量,消费“留量”
“城超”远不仅仅是一场场足球比赛,这些区域足球联赛正成为地方文旅经济的新引擎。“苏超”期间,“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的杠杆效应明显,而这只是故事的开始。
更深层次的变化是,赛事正成为城市旅游的超级入口和催化器。
江苏省统计局的报告显示,全赛季“苏超”带动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业收入379.6亿元。这一数字背后,是各城市将赛事与文旅资源的深度绑定——泰州将“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早茶文化与主场赛事结合,推出“看球赛、品早茶、游凤城”的文旅套餐;苏州则将观赛与园林夜游、昆曲体验有机结合,让球迷的赛事之旅升级为深度的文化体验。赛事文化的本土化表达成为了赛事的核心竞争力。
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在江西同样见效。通过设计贯穿整个赛季的主题旅游线路,江西让球迷可以追随球队脚步,深度体验不同城市的文化特色,将单一的赛事消费升级为复合型的文旅消费。“赣超”赛事期间,江西全省夜间消费总额同比增长30%以上,各赛区纷纷开发“足球+陶瓷文化”“足球+庐山旅游”“足球+婺源晒秋”等特色产品,使单一的观赛行为延伸为复合型的消费新体验。
从赛事流量到消费“留量”,一张小小的球票成为撬动亿万消费的支点。在大力推动消费场景创新、生态裂变的时代背景之下,“城超”的价值早已超越赛事本身,成为区域发展的崭新引擎和区域竞争的闪亮名片。
而光环之下,区域足球联赛在文化赋能与文旅融合方面仍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避免文化表达的浅层化、碎片化。
据新华社观察,“苏超”后半程网络热度有所降温,部分文化创意开始出现同质化倾向。如何保持文化表达的创新性与深度,成为组织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同样需要文化层面的支撑。“赣超”虽然人气渐涨,但单纯的赛事赞助难以覆盖高昂的运营成本,亟需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衍生品体系,将文化影响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球员归属问题本质上也是文化认同问题。泰州市官方对“雇佣军”争议的回应,恰恰反映了“城超”联赛需要在本土文化认同与竞技水平提升之间找到平衡。从本质上讲,这不仅是球员籍贯问题,更是球员能否真正融入并代表城市文化的问题。
破圈之后,何以长红?
是昙花一现,还是一路“长红”?当城超联赛渐次落下帷幕,关于其未来的想象不禁让人好奇。
确信无疑的是,2026年,区域足球联赛将迎来更多创新和变革。江苏省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处长许秋红表示,2026年“苏超”开赛时间会进一步提前,确保球迷在五一假期有球可看。如此一来,“苏超”就会对接上五一和十一两个假期,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同时,当地还拟在每个主场打造“城市文化主题日”,让球迷能够沉浸式体验城市的独特文化魅力。
“城市文化主题日”的提出,很容易让人想到榕江的“村超”。事实上,“村超”的发展历程,或可成为“城超”之鉴。
“为一场赛,赴一座城”,自2023年出圈以来,“村超”持续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带动榕江县从脱贫县跃升为GDP百亿县。数据显示,常住人口不到30万人的榕江,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946.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03亿元。2025年上半年,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472.64万人次,同比增长12.68%。
“村超”何以一路长红?
文化赋能,强化“村超”特色。如今的“村超”,早已不单单是“贵州民族风情嘉年华”,更是“中华民族风情大联欢”。侗族大歌、芦笙舞、木鼓舞、鼓藏节仪式……“村超”出圈以来,740余个富有“村味”的加油助威入场活动和非遗节目轮番登场,藏族锅庄舞、蒙古舞、川剧变脸等各地优秀传统文化纷纷亮相。“村超”已经演变为民族文化集萃之地。
体系拓展,丰富“村超”供给。今年,榕江县举办第一届“村超”全国赛,与28个省份33个赛区协议合作共建,第二届“村超”国际交流赛启动报名,明年还将举办“村超”小世界杯,为2028年举办第一届“村超”世界杯探路。迄今,“村超”已吸引法国、阿根廷、巴西等52个国家和地区1200余名球员前来交流。
传播创新,维持“村超”热度。榕江县以“让手机变成新农具、让数据变成新农资、让直播变成新农活”的“三新农”发展理念,累计培育2.3万个村寨新媒体账号,各类“草根”主播成为“村超”出圈的共同推动者。
如今的“村超”不仅是榕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窗口。
“城超”与“村超”所燃起的不仅是人们对足球的热情,更是对家乡文化的深情与自豪、对特色文化的好奇与热情。二者的资源禀赋固然千差万别,但作为同类文旅融合IP,其品牌化发展之路的密码本质上并无异处。唯有强化文化特色、丰富产品供给、稳定输出影响,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