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提升源头创新供给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促双强……“十四五”期间,广东坚持抢先一步、谋深一层,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
◎本报记者 叶 青 龙跃梅 罗云鹏
广东科创成绩单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创新指数跃居全球第一
·全省研发经费投入突破5100亿元,继续领跑全国
·培育形成9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约占全国1/3,数字经济规模居全国首位
·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稳居全国第一
11月9日晚,熊熊燃烧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圣火把广东奥林匹克中心的天空映照得一片辉煌。而点燃这次全运圣火的“源火”,采自南海1522米深处,并通过引燃可燃冰的方式获取。这次深海取火、燃“冰”成炬,既集中体现了我国深海科技实力,也是广东科技创新的生动写照。
突破可燃冰开采核心技术、研发我国首台国产商业场发射透视电镜、建成江门中微子实验大科学装置……“十四五”以来,广东前沿成果绽放,创新活力涌动。广东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三地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全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跃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一位。全省研发经费投入近5100亿元,继续领跑全国。
在广东,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开放生态逐步成型
近日,记者从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建设部门了解到,装置的建设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该装置位于广州南沙,今年2月启动建设,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海陆结合大科学装置。装置建成后,将促进冷泉发育机制、极端生命演化过程等海洋科学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
“装置建成后将建立多学科综合交叉平台,向社会开放共享。装置将优化区域科技布局,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冷泉装置总指挥李超伦说。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6年多来,广东以光明、松山湖、南沙等科学城为主阵地,聚力打造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向港澳及全球科学家开放共享、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启动建设……一批已启用和在建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效应初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沿着广深港、广珠澳两条科技创新走廊,广东布局建设了26个重点创新平台。2024年,平台内各类创新主体累计申请PCT专利量约占全省总量的十分之一。
这些创新平台犹如强大的磁石,将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力量吸引到一起。例如,广州超算南沙分中心已为港澳及海外超过260个科研团队提供服务;科创走廊内面向港澳的孵化载体已超40家。
粤港澳三地科技合作日渐深化,得益于三地围绕“人往来、钱过境、税平衡、物流通”等开展的体制创新,通过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打破跨境合作壁垒。
广州、深圳试点科研用物资跨境高效流动“白名单+正面清单”机制;目前全省科研经费跨境拨付至港澳累计约5亿元,占全国的一半以上;6所港澳高校在粤参与共建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大湾区内地9市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全面落地。
“打通‘资金过河’的渠道,极大便利了香港科技工作者参与内地科技计划。”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创系主任钱培元说。
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到布局科创走廊,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正在大湾区逐步成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超越东京—横滨集群,跃居全球首位。
“我们将强化粤港澳三地科技联合创新,持续探索完善联通港澳、接轨国际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说。
创新地基持续夯实
量子纠错新方案提出、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原生鸿蒙发布、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十四五”以来,一个个原始创新成果在广东竞相涌现。
原始创新来自扎实的基础研究。广东以前瞻性的眼光,谋划加强基础研究,进一步提升源头创新供给能力。近年来,广东构建了多元化的基础研究投入体系,持续将超过三分之一的省级财政科研专项资金投入基础研究,并推动出台地方性法规保障基础研究投入。
去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谋篇布局。“我们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让搞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不用担心经费问题,专心研究。”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吴世文说。
5年来,广东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基础研究投入体系,推动设立省市、省企联合基金,基金规模逐步扩大;启动5家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在省基金项目中全面开展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包干制”改革试点,最大限度赋予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
在广东,全社会重视基础研究的氛围加速形成。例如,腾讯出资100亿元设立公益属性“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开展基础研究。
此外,为推动基础研究,广东加快建设实验室。目前,广东已初步形成广州实验室、鹏城实验室引领,2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24家省实验室、34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6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459家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
科技引擎加速发力
近日,金域医学、腾讯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联合对外宣布,三方共同开发的DeepGEM病理大模型,实现了通过常规组织病理学图像,预测多种常见肺癌驱动基因突变,有望降低肺癌患者基因检测成本。
“我们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让机器看出人眼看不出的微小差异。”腾讯生命科学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姚建华介绍,该大模型1分钟即可完成对多种常见肺癌驱动基因突变的预测,精准度为78%—99%,且能画出突变在肿瘤中的空间分布图。
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广东各行业应用呈蓬勃发展之势。“十四五”以来,广东率先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持续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到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超2200亿元、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1500家。
“2018年以来,广东在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连续布局5批‘新一代人工智能’专项,围绕提升智能制造、质量检测、感知协同、分布式计算等领域智能化水平布局一批攻关任务,并取得多点突破。”广东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李迪云说。
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促双强,广东探索出一条新路。鹏城实验室建设的“鹏城云脑Ⅲ”,加快推动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突破,支撑6G超宽带通信、AI算力生态等国家战略。
“生产操作智能体能传承‘老师傅’的经验,让复杂系统的操作变得简单、轻松。”广州博依特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刘焕彬介绍,目前智能体已覆盖20个生产现场复杂操作场景,通过AI技术助力企业降低超10%的能耗,提高10%—15%的生产效率,降低现场操作者30%以上的劳动强度。
除了实施“人工智能+”,“十四五”期间,广东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新型显示、新型储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低空经济加速“起飞”。广东低空经济已迈入千亿级规模,相关企业超1.5万家,占全国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的30%以上,位居全国第一。
迈入“十五五”,广东将如何发力?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透露,广东将强化战略导向、前瞻布局和系统谋划,在重大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抢先一步、谋深一层,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