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大促季,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一场消费的狂欢,对于平台而言是业绩的竞技场,而对于金融服务商而言,则是一场关于如何赢得用户的“心”与消费习惯的终极考验。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优惠规则和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如何让消费者在支付瞬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你?平安银行信用卡以持续进化的用户洞察与清晰的品牌战略,交出了一份深度答卷——“当然选平安”。
这不仅是一句活动口号,背后更是平安信用卡近年来升级为贯穿用户全周期消费体验以及成为“综合支付服务伙伴”的改变。在2025年这场“双11”中,平安信用卡再次以“三省”(省心,省时,又省钱)理念为核心,通过全周期布局、多平台覆盖与政策趋势共振,兑现了即时消费价值,同时更构筑起一道独树一帜的品牌护城河,持续强化其在每一个消费关键时刻成为用户的“当然之选”。

价值赋能:从“单点优惠”到“全消费周期赋能”
传统银行信用卡的营销往往陷入“价格战”的泥沼,依靠开卡礼、满减、积分等单点刺激吸引用户。而平安信用卡则率先转向“价值赋能”的深水区。
这种“价值赋能”不再局限于费率减免或实物馈赠,而是深入挖掘用户在消费场景全流程中的核心诉求,通过产品设计与服务优化,为用户提供全体系服务,甚至与用户建立情感联结,推动信用卡从“单一支付工具”向“综合支付服务伙伴”的转型。
本届“双11”中,可以看到平安信用卡围绕用户消费全旅程,构建了消费“前-中-后”三阶联动的服务体系:
“消费前”:预期管理,提前锁定
“超级88返现”是贯穿整个双11消费阶段的“返现王牌”,返现比例至高可达0.88%,每人累计返现至高可达888元。活动要求用户提前报名,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是在完成用户的“心理预售”。不仅增加了用户与平安信用卡的互动,而且使得用户在消费前便已将平安信用卡纳入其支付计划中,从而在消费伊始便锁定了用户的支付选择,让平安信用卡成为用户整个“双11”购物中的“当然之选”。
消费中:多维触达,支付即优惠
在本届“双11”期间,平安信用卡的“三省”活动还覆盖了淘宝、天猫、微信、抖音、拼多多、携程等几乎所有主流平台。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平安信用卡还首次在微信推出大促激励。这意味着,无论用户的消费路径如何变迁,平安信用卡的优惠都能如影随形。
平安信用卡“分期满减”和“积分抵现”,成了其本届“双11”的两大利器。其中,“分期减满”覆盖了大额消费场景,“积分抵现”则覆盖高频小额消费场景,实现了“支付即优惠”的无感体验。
而“国补分期返红包”活动,则实现了“政策红利+金融让利”的双重叠加,使用户在享受国家补贴的同时,获得平安的二次激励,真正做到了“省时,省心,又省钱”。
消费后:压力纾解与回血激励
作为“综合支付服务伙伴”,平安信用卡不仅做的是助力消费,它还敏锐地洞察到,大促狂欢后是账单的“压力期”。
为此,平安信用卡年化利率低至3.1%的账单分期优惠,以及针对首次办理账单或现金分期用户推出的0元畅领至高千元好礼的激励活动,也为用户提供了切实的财务“缓冲带”,有效缓解用户还款焦虑。
平安信用卡这一套“前-中-后”全覆盖的闭环解决方案,不仅提升了用户的即时获得感,更在用户情感层面建立了“持久陪伴”的信任基础。

品牌沉淀:从“活动IP”到“用户的长期陪伴”
品牌建设,从来都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而其更高境界,是让用户在不同消费场景之下,都能产生条件反射式的联想,成为用户的“当然之选”。从国庆长假的“旅行,当然选平安”到本次“11.11,当然选平安”,平安信用卡正打造出一条成为用户“当然之选”的清晰品牌主线。
这并非是对以往品牌口号的简单复制,而是一套系统性、精心策划的品牌心智植入工程。“当然选平安”一方面体现了品牌自信,另一方面也是面向用户建立“品牌信赖”,平安信用卡通过不同消费场景持续输出,不断强化其在用户心中的“优选”定位,与“靠谱”、“实惠”进行品牌印象的强关联。
这种长期主义的品牌建设,配合年轻化沟通与全消费周期陪伴,让平安信用卡不再是个冰冷的支付工具,而是成为了用户在面对不同消费需求时的“金融伙伴”。平安信用卡始终“在场”,陪伴用户度过每一个重要的消费时刻,从而与用户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连接。
这也使得平安信用卡成为用户消费生活中“值得信赖的决策依据”。而当品牌能在用户的关键消费时刻形成“条件反射”,其护城河也就不再建立在价格之上,而是深植于认知与习惯之中。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