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欣然 马慜
在自营理财规模压降推进、净息差持续承压的背景下,中小银行正对资管业务开展新一轮结构性调整。
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近期,多家银行理财机构集中扩展中小机构代销渠道,代销业务权重快速提升。同时,一些中小银行在执行压降要求时,也开始探索“联创理财”等合作模式,以在合规框架内保留部分投研能力。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监管导向、经营环境及资源禀赋的变化,中小银行理财业务正向“轻资管,轻投研”逐步演进,但未来整体格局仍将呈现一定的多样性。
自营规模压降下代销成主赛道
在自营理财规模压降期限临近的背景下,中小银行正在将理财业务重心由自主管理转向代销。
近期,多家银行理财机构发布代销渠道扩容公告。11月13日,兴银理财公告称,新增广西金秀农商行为代销合作机构。此前的9月和10月,招银理财与广州银行签署代销协议,并在今年已新增上海农商行、福建海峡银行等合作方。中银理财今年以来的渠道拓展更为密集,其公告显示,年内已与北京农商行、河北银行、盛京银行等30余家中小银行达成代理销售合作。
监管导向成为这一变化的最直接推动因素。多家中小银行人士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监管要求未设立理财公司的中小银行在2026年底前完成存量自营理财规模的清理压降。由于难以持续满足净值化管理、风险隔离、信息披露等要求,部分银行原资产管理部门已被并入财富管理部门,自营规模收缩成为大势所趋。
一位东北地区中小银行资产管理部人士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自营理财规模压降是大势所趋,但其仍希望保留部分能力,例如与理财公司合作做联创理财,以保持投研队伍的价值。在其看来,银行正在寻求有约束的自营与以代销为主的新平衡。
市场环境变化进一步加速了中小银行的业务转轨。随着净息差下行,传统存贷业务盈利空间被压缩,提升中间业务收入成为迫切需求。而理财代销不占用大量资本金,风险相对较低,能够稳定贡献手续费与佣金收入,因此成为中小银行在新的盈利结构下的优先选择。
普益标准研究员张翘楚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代理销售理财产品能够借助理财公司的投研能力,同时依托银行在下沉市场的渠道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探索“联创理财”过渡路径
在代销渠道快速扩容的同时,一些中小银行开始探索一条“柔性过渡”路径——联创理财。与纯粹的代销相比,该模式在合规框架内保留了一部分原有投研能力。
上述东北地区中小银行资产管理部人士表示,该行正在探索与理财公司的“联创理财”合作,预计最快明年推出。“我们有部分优质资产可以与理财公司共同筛选,双方会建立一个三方认可的资产库,按事先约定的分工来推进投资。如果库内某笔资产发生风险,一般会根据‘谁主导、谁负责’的原则提前协商风险承担方式。”他说。
他坦言,目前投资者从产品说明书中难以看出背后的合作结构,这是业内常见的做法。
北方地区一家农商银行的资管业务负责人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在不能继续保留名义上的自营理财时,与外部理财公司合作成为一种过渡性选择。在此模式下,第三方理财公司作为法律上的产品管理人或名义管理人,而底层资产挑选、投资研究和投资决策仍由原银行资管团队负责。母行继续作为代销方参与销售,由此业务得以延续。
转向轻资产运营模式
在代销扩容、“联创理财”等模式之外,中小银行的理财业务未来将走向何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监管趋严、行业分化加剧和资源禀赋差异化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大概率将沿着轻资管、轻投研的方向持续推进。
冠苕咨询创始人、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由于理财公司覆盖范围扩展、监管要求日趋严格、净息差持续承压,中小银行理财业务自主展业空间正逐步缩窄。在此背景下,代销理财所带来的稳定中间业务收入,与“轻资管”转型方向高度契合。他认为,部分区域龙头中小银行可能通过联合设立理财公司来探索突破,但受限于规模、专业团队和管理协同难度,这类模式更多是“缓冲机制”,难以形成行业主流。
在投研能力方面,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周毅钦表示,头部资管机构凭借规模优势能够摊薄投研成本,同时提升投资策略有效性。而对中小银行而言,难以在股、债、商品等多个资产类别配置完整团队,头部机构在薪酬体系与人才培养方面也更具吸引力,投研人才自然向大型理财公司集中,加大了中小银行自建投研团队的难度。
在此背景下,依托外部资管平台,通过代销、联创等方式开展理财业务,成为更加现实经济的路径选择。
张翘楚表示,从长期趋势看,“通过理财子公司统一开展理财业务”将更趋普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强调理财业务原则上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这一趋势短期内难以完全实现,但行业方向已经较为明确。
张翘楚还认为,中小银行在理财业务方面更可能以渠道能力、客户经营能力为核心,通过轻投研化方式强化财富管理服务:一方面,这能降低人力与系统投入压力;另一方面,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通过代销与合作模式补充中间业务收入,有助于稳定业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