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全球跨境贸易数字化提速、国际经贸往来升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国际金融合作成为时代导向。在此背景下,支付的跨境通用性、场景适配性与体验流畅度,不仅是市场与消费者的核心诉求,更成为服务国家开放战略的重要支撑。
中国银联与全球伙伴紧密协作,让跨境支付成为连接全球市场、促进民心相通的纽带。11月28日,中国银联合作伙伴大会——开放支付的创新实践暨互联互通成果发布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球72家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的代表出席大会,共同见证诸多实践的落地。
为更好地适应当前发展形势,将双边、多边联接的线,串联成一张有序的网,中国银联提出在传统“四方模式”中引入钱包机构、手机厂商等泛账户方,收单服务商、聚合服务商等泛受理方,打造更包容、开放的新“四方模式”。这一模式不是简单的主体扩容,而是“和合共生”合作逻辑的重构;它摒弃“替代式输出”,让全球伙伴既能保留本土特色,又能共享银联资源,形成“1+1>2”的共赢效应;不仅让银联“朋友圈”扩容,更给国际金融合作提供了“尊重本土、协同发展”的中国范本。
新“四方模式”的价值已在诸多实践中落地。中国银联自亚洲启航,与泰国、越南、老挝、印尼、马来西亚、柬埔寨、新加坡等国开展跨境支付互联合作;更扬帆驶向南美、非洲,与阿根廷、巴西、尼日利亚等全球约50个国家和地区推进跨境支付互联合作,共建世界级的支付互联网络。产业各方在新“四方模式”的框架下各司其职、紧密协作。
中国银联对于跨境支付的探索也已从基础设施的“硬联通”,逐渐走向规则标准的“软联通”。印尼支付系统协会(ASPI)国际支付系统委员会主席Setiawan Cosmas Suwono则表示,作为印度尼西亚的国家二维码支付标准,QRIS自2019年提出,并在2022年首次与泰国实现跨境互联互认。2025年,ASPI与中国银联签署合作备忘录,并开展系统对接、标准互认。这将使国家间的跨境支付交易更快速、高效、透明。
对全球伙伴而言,跨境合作的底气,既来自新“四方模式”的开放生态,也离不开安全高效的技术保障。如今,银联与全球伙伴的合作已覆盖日常消费、贸易结算、教育缴费等多元场景,这也为跨境风控带来新题。跨境交易链路长、数据杂,风险特征与本地化交易存在显著差异,如何追溯洗钱等高风险交易、准确识别欺诈行为,成为各国监管部门和机构关注的话题。
中国银联董事长兼银联国际董事长董俊峰表示,中国银联的答案是人工智能。当前的AI大模型可通过一张照片完成商户真实性核验,也可在风险交易监测中超越传统的人工经验判断,精准还原资金链路,对跨境诈骗交易的处置效率,从2-3天缩短至约1天。
银联高度重视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产业变革,并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加快推进数智化转型。2024年,银联完成2025年-2027年企业级人工智能体系规划,将“数智化”作为三大战略的核心驱动力,从战略层面推进人工智能在业务中的落地。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度融入银联现有产品与业务,涵盖智能支付、智能风险、智能运营、智能安全、智能客服等多个场景。
大会现场,中国银联分别与中国银行、马来西亚PayNet、乌兹别克斯坦Uzcard、乌兹别克斯坦HUMO、吉尔吉斯斯坦IPC、马来西亚丰隆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巴西银行、尼泊尔FonePay、奥地利Bluecode等11家重要机构达成跨境支付合作。银行卡组织、支付网络、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手机厂商等将在新“四方模式”的框架下共绘全球经济血脉畅通、支付产业协同共赢的新蓝图。
未来,中国银联将始终秉持“互信互联、共创价值”的使命愿景,在服务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共写全球支付共同体的共赢篇章。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