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苏州苏迪曼杯,女双组合刘圣书/谭宁第一次现场感受世界团体大赛,她们一直坐在场边敲鼓为队友加油;两年后的厦门苏迪曼杯,刘圣书/谭宁为中国队在决赛拿下制胜一分。当队友、教练冲向她们的那一刻,22岁的谭宁、21岁的刘圣书留下了喜悦的泪水。
在2025年苏迪曼杯开赛前,即使世界排名第一,“圣坛”组合能否真正承担起国羽女双在团体赛夺分的重任,大家并不确定。因为今年以来,“圣坛”组合放慢了前进的脚步,甚至一度遭遇瓶颈。2025年前三个月没有拿到一个冠军,外界也开始对她们产生质疑,“‘圣坛’怎么不厉害了?”
“巴黎奥运会我们释放得很开,之后我们参加比赛心气很高,非常投入到比赛中,这一站比赛打完就想下一站。但从去年总决赛输给白荷娜/李昭希(韩国组合)之后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今年前三个月的比赛问题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刘圣书分析着问题产生的原因。
竞技体育流行一句话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圣坛”组合对于这句话以前只是嘴上说说,但并不知道怎么做。“要做到这句话非常难,但我们现在慢慢地去理解、去靠近。”谭宁说道。在刘圣书看来,更多是心态的问题,“队里训练也很好,但心态一变,一些东西就做不出来,我们需要稳定的心态,比赛不要大起大落。”
经历了这些之后,在教练的帮助和自己的调整下,两个人的心态慢慢转变。“不管打谁,都要明白我们也是刚出道的一对非常年轻的女双组合,我们也要去向所有前辈、姐姐学习,在场上怎么打好比赛,而不是纠结我们之前拿了什么成绩。”谭宁强调。带着学习的心态,“圣坛”组合在4月举行的宁波亚锦赛上夺冠,收获了本年度的第一个冠军。亚锦赛冠军更像是一场及时雨,让她们萌发触底反弹的强大力量,“有效激发了我们俩在苏杯前的状态。”刘圣书说。
两年前在苏州的苏迪曼杯是“圣坛”组合第一次现场感受世界团体大赛,懵懂的她们天天和教练表达想上场的决心。“当时也不懂,就是想着上去打球,也不会想我们在场上会面临什么。”谭宁笑着回忆道,“还好陶导没让我们上。”
两年后在厦门,“圣坛”组合依旧天天请战,这一次终于轮到她们出场了。她们在小组赛出场两次轻松胜出,由于队友给力,她们在四分之一决赛和半决赛都没有亮相。等待了几天的她们,期待着在决赛场上释放自己。
“圣坛”组合从出道开始,在场上的激情和气势是她们的特点,如今来到团体赛,她们希望强化这个特点。“上场我们就是‘玩命去干’,拿出最好的状态和气势,去体验苏杯,而不是保苏杯。”刘圣书说。
5月4日,决赛前三场过后,中国队大比分2比1领先韩国队,“圣坛”组合登场了,她们的对手又是白荷娜/李昭希。“圣坛”组合做到了赛前所说的打出年轻人的气势和激情。比赛中,“圣坛”组合全场控制着节奏,没有给对手太多机会,以21比14、21比17锁定胜利,帮助国羽第14次捧得苏迪曼杯。
在获得冠军点的那一刻,刘圣书告诉自己,“不要着急,保持平常心”。另一边的谭宁则没想到是赛点,“我不敢看比分,反正就正常打,一分分打,等队友冲上来就结束了。”
面对最后一分两位小将依旧非常镇定且专注地投入比赛,但夺冠的那一刻两人都哭了,“没控制住就流泪了,我庆祝动作都想好了,但做不出来,人都冲上来了。”谭宁笑着回忆道。
两人的眼泪中包含了很多。“感谢相信我们的人,我们做到了,所有人冲向我们的那一刻,感受到了团体的力量。”刘圣书说。谭宁也笑言:“我们亲手拿下了世界冠军,很爽!”这届苏杯,女双比赛不是在第五场就是在第四场,通过每一天准备比赛的过程,“圣坛”组合深切感受到了陈清晨/贾一凡所说的“非常煎熬”。“不去注意前面比赛的结果,不太可能,一方面希望队伍越早赢越好,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登场锁定胜利,这是一种复杂的心情。”刘圣书说。
从2023年苏杯到2025年苏杯,“圣坛”组合从昔日的赛场“鼓手”,成长为如今的赛场“主唱”。她们是2025年苏杯国羽名单中平均年龄最小的组合。组合两年多来,她们拿到了巴黎奥运会亚军、苏迪曼杯冠军、尤伯杯冠军、亚锦赛冠军,当选世界羽联年度最佳女双组合,稳居世界排名第一。
面对未来,“圣坛”组合表示要抛开杂念、做好当下。“我们要一步步走踏实,很稳定地发挥,向上攀升。”刘圣书说。“不管起点有多高,必须把位置放下来,我们现在打比赛都是跟前辈打,不要想太多,就是在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谭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