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多雨,雨热同季,日照充足;太姥山脉斜贯西部,地势西北高、东南沿海低,地貌由山地、丘陵、盆谷和平原构成,山地和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91.03%;土壤包括红壤、黄壤、紫色土等,其中,红壤面积最大,占福鼎国土总面积66.14%,土壤呈酸性,土层深厚。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为茶叶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福鼎白茶文化系统”遗产地范围包括点头镇、磻溪镇、白琳镇、管阳镇和太姥山镇五个乡镇,土地总面积7.92万公顷,茶园面积1.52万公顷。遗产地户籍人口57296户,共20.93万人,其中茶农数量40364户,涉茶人口14.86万人。福鼎,作为白茶制作工艺的发源地,是最适合制作白茶的国家级优质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的诞生地,其白茶文化系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六大茶类之一——白茶起源地。福鼎白茶起源于隋朝,据陆羽《茶经》录《永嘉图经》(605—617年)所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白茶山即福鼎太姥山,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有关“白茶”的记载,迄今已有1400多年。宋代福鼎白茶逐步兴起,明代自然萎凋工艺形成,清代远销重洋卓有盛名,新中国成立以来白茶工艺产业蓬勃发展。目前,福鼎白茶已成为全国独树一帜、广受喜爱的茶饮和闻名国内外的新兴茶叶品牌。
独特的茶树品种和极高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遗产地不仅保留着数百年的白茶母树——绿雪芽,而且培育出了国家级茶树良种——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还保留着歌乐茶、早逢春等其他优良的本土茶树品种,以及使用茶籽进行有性繁殖的福鼎菜茶(群体种),为培育茶树新品种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遗产地拥有丰富的动物和植物多样性,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丛林猫、大灵猫、白颈长尾雉、中华秋沙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额雁、猕猴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苏铁、银杏、南方红豆杉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翠柏、福建柏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茶园-村落-河流”立体复合系统,茶-林、茶-草、茶-林-花等间种套作模式,构成了调控能力强、系统稳定的生态茶园,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养分循环和水土保持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生态的种植技术造就了优良的茶叶品质。遗产地人民通过2至3月浅耕施肥,3至5月采摘春茶,6至8月茶园伏休,9至10月采摘秋茶,11月至次年1月清理茶园与设施维护等合理的农事安排,保证了茶叶的可持续生产。采用短穗扦插技术进行茶树繁殖,提高茶树繁殖成活率和茶树品种的纯度,降低成本。采用稀植套种,保证光照通风,提高茶叶品质。在茶园周边修建水池收集雨水,以备旱季抽水灌溉。采用秸秆覆盖茶园土壤,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肥力。通过轻重修剪交替,与实时台刈相结合,保证了茶园的茶叶产量和品质。
“天人合一”“大道至简”的制茶技艺。福鼎人根据采摘时间、采摘茶叶的部位以及茶叶品种,当地人将福鼎白茶分为四类茶:白毫银针(茶芽)、白牡丹(一芽一叶)、寿眉(一芽二到三叶)、贡眉(有性繁殖的茶叶为原料)。在加工制作技艺方面,福鼎白茶有别于其他茶类,其制作工序只有“萎凋”和“干燥”两个环节,在六大茶类中工艺环节最少,但技术掌控难度却很大。这种“不炒不揉、自然萎凋”“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制茶技艺,实际上每步中有多个环节,需“看茶做茶,看天做茶”。特别是萎凋,茶叶鲜叶的晾、晒,需36至72小时连续操作,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茶的口感和品质。得益于独特的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是唯一的白茶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极具地方特色的福鼎白茶文化。福鼎白茶文化渗透到茶乡人民衣食住行、婚丧喜庆、日常交际礼俗、祭祀、庆典等重要活动中,形成了“茶哥米弟”“苦茶”“女儿茶”“把茶”“藏茶”“药食同源”等特色茶俗,“开茶节”“太姥祈福”“斗茶节”等本土节日祭祀文化,“三十六茶馆”“白茶古道”、茶亭等传统贸易流通组织及相关文化,与白茶相关的俗语、民谣、茶诗、茶歌、茶舞等当地别具一格的白茶文化,以及师徒传承模式的典型知识技术与文化传承体系。福鼎白茶文化与太姥、宗教、畲族等文化相互浸染,形成独特的《太姥信俗敬茶歌》《采茶歌》《摘茶歌》等畲歌文化。遗产地人民还创造了白茶特有的“焖-煮-泡”等独特的饮茶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白茶中有效成分,也形成了不同味道的茶汤。
福鼎白茶是保障当地农民食物营养安全和增收致富的基础。福鼎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依靠粮食作物种植难以保障农户生计。白茶产业对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4年,遗产地茶园总面积1.43万公顷,茶叶总产量3.09万吨,其中白茶产量2.74万吨,占88.79%;茶叶产值12.93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42.49亿元的30.44%。同时,白茶在保障农民生计安全和带动当地妇女就业中起着关键作用。遗产地农民家庭人均茶叶收入为22497.20元,占家庭人均收入的68.87%,参与茶产业的女性占家庭参与茶产业劳动力数量的48.2%。本地农民在收茶季参与采茶、制茶、卖茶等工作,采茶工收入为每月3000至1万元。当地与茶相关的食品加工、交通物流、包装销售、文化旅游、科研教育、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解决了大量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也在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茶种植与制作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和茶有关景观的有效维护。长期以来,“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形成自我维持的可持续机制,使其成为以间作套种模式为核心,巧妙利用当地资源,遵照生态学理论和生态农业方法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复合系统,以茶为核心的婚嫁和饮食习俗、信仰白茶始祖、社会管理等文化,深刻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保证了当地农业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稳定,为全球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可持续小农农业的成功案例,其独特的白茶文化景观,更丰富了世界农耕文化的多样性。
(李先德系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永勋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版协办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